####
“老闆定個時候,我們就等著聽明天的天津日報了!”
老闆唸完了訊息,又去念前麵的各種批評文章:
這天津,要姓李了。
馮元颺看完了這篇“批評”,發明本身竟然感覺這批評說得有些事理。這些批評用大口語寫作,不寫晦澀的駢文不矯飾文采,事理淺近易懂,恐怕就是販子小民也聽得懂。馮元颺暗道如許的批評披髮到市道上,會對言論產生多大的指導感化?
馮元颺翻開報紙,看了看前麵的訊息,又看了看前麵的社論,看到一篇《天津新稅製,受益的不但是費事小農,而是全部天津》。那文章的作者叫作“紫銅隱士”,但馮元颺一眼就曉得,這是李植請來的文人寫的鼓吹文章。
當時李植說得很直接,說讓馮元颺做個承平翁,莫要管太多事情,可享安年。馮元颺不想掉腦袋,那裡敢不承諾?當時就唯唯諾諾地點頭了。
“之前收多少麥子都被衙役掠去,小民底子不考慮如何種好田。現在小民再冇有官署剝削之苦,出產的主動性獲得極大進步。小民會設法設法肥饒地盤,種好莊稼以期收成更多。另一方麵,士紳固然要交田賦,但也冇有了向衙役、官吏賄賂,扯皮之煩。在明白而穩定的田賦指導下,士紳也會發明興建水利,開墾新田的無益可圖。”
“糧食是國度之本,糧食出產增加,天津的穩定繁華便能夠預期。百姓冇有餬口之憂,流賊就冇法在天津攜裹饑民,天津就冇有遭賊的能夠。興國伯以一己之力鏖戰天下士紳,拚的是本身的氣力,贏利的倒是全部天津。”
不過這些新客人聽到茶館老闆唸的報紙,很快就被吸引,也一個個站在了戲台旁聆聽、
馮元颺是上個月晉升為天津巡撫的。他本來是天津中路兵備道,也目睹了李繼貞帶領諸文官抗稅的過程,以及最後暗澹的結局。馮元颺當時作為兵備道,和田賦稅收無關,倒是冇有參扯進詳細的抗稅義舉中。但是作為一個清流,馮元颺是親眼看到了天下士林在李植麵前節節敗退的氣象。
那茶館老闆舉起了梨園子用來接賞錢的銅盆,便看到茶客們一個個扔出了一文錢、兩文錢。最後會聚下來,老闆竟賺了五十多文錢。
“《天津新稅製,受益的不但是費事小農,而是全部天津》,撰稿人,紫銅隱士...”
馮元颺有些氣結,這些天都在考慮想體例調離天津。可他一口氣還冇緩過來,李植就推出了《天津日報》。
“老闆,明天甚麼時候念報?我專門等你念報的時候來喝茶!”
“能夠預感,天津的糧食出產會迎來穩定的增加。”
那些茶客之前清聊閒議,說的都是身邊的話題,那裡曉得千裡以外的事情?現在聽了這報紙,才曉得內裡產生了甚麼。這報紙第一期登的滿是大訊息,茶客們一個個津津有味,冇有一小我結賬離席。茶館裡隻進不出。過了一會,茶館裡新來的客人竟找不到位置坐。
馮元颺隻看了一眼,就曉得,這是李植節製天津言論的利器。
有李植在天津,馮元颺是一萬個不想當這個天津巡撫的。
馮元颺不曉得今後要和李植如何相處,總之他半個月前不得不主動去總兵府拜訪了李植,恭恭敬敬地執下官禮奉上了禮單。
“好!”
大明朝以文禦武的傳統,這些年來越來越遭到應戰。但真正讓這個傳統轟然崩塌,有土崩崩潰之勢,還是李植在天津的這一下。李植這一下,以總兵殺巡撫,以總兵在處所上收稅,文官在武官麵前的上風,蕩然無存。顛末端李植的這一場鬥爭,天下的武官都能夠有樣學樣,不再對文臣昂首服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