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候,天子常常說的“李植是大明當中流砥柱”這句話,彷彿已經成為一個笑話,整日被文官們拿出來諷刺。都城中更有人在街道兩邊的牆壁上寫諷言,諷刺李植“救國良將”的名號。
洪承疇的這第二封捷報一入都城,就傳遍了大街冷巷。士子們非常難堪。此前他們進犯李植,現在李植卻在遼西救國。李植又一次成為了大明的中流砥柱,而他們這些進犯李植的士人,一下子變成了站在中流砥柱敵劈麵的屑小。
當時候李植被都城的士人打為仇寇,茶館中本來最熱點的戲曲《青山口》、《範家莊斬嶽托》,哪個還敢唱?一唱出來就被士子們打砸圍毆。
救國良將,乾甚麼都是公道的。李植在山東辦報的事情,一下子也變得非常精確。百姓們開端重新核閱天下士人,鄙夷他們禁止李植辦報的行動。
仲春十一日,李植在何家坳大勝滿清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的捷報,發到了都城。
興國伯為國為民,幾次力挽狂瀾,忠心天日可昭。這些士子這麼怕李植掠取他們的話語權,可見他們常日裡說的話,對國度恐怕毫無好處。
或許今後能夠把這些盔甲賣給其他明軍,賺些銀子。
算上在筆架崗清虎帳寨的斬獲,李植已經擒斬清軍六千了。李植出關不過一個月,就已經斬獲這麼多。這天下強軍的名號,當真不是假的。
山林裡漫山遍野都是屍身,另有重傷未死的韃子傷員。重傷的韃子李植直接殺了,重傷的韃子被李植關在一起,用來審判套取韃子的諜報。
清理完疆場,李植裝著一車車戰利品,往杏山城行去。
乃至已經有人跳出來講,文人們把持言論,到處損國度利私家。以是興國伯才為了國度不得不爭奪話語權,辦報紙讓百姓明辨是非,還大明一個公道談吐。
從俘虜的重傷韃子口裡,李植曉得,這一戰擒殺的阿誰滿清大將叫作鼇拜,此人被皇太極賜號“巴圖魯”,被是鑲黃旗一等梅勒章京。李植把鼇拜的屍身裝在車上,籌辦帶回杏山城給洪承疇看看。
但是僅僅過了一個多月,事情就大反轉。
《青山口》的大戲,又再次在大街冷巷的茶館酒館裡開唱。百姓們一聽到戲裡李植那句“咱平生為國為民,便是奴酋黃台吉來,我也不懼他”的台詞,便雷鳴般地鼓掌喝采。
李植像是一尊戰神,進入遼西不過一個月就大殺八方。先在筆架崗炮轟杜度,又在何家坳大敗濟爾哈朗,擊殺韃子大將鼇拜。除了李植,其他的明軍在清軍麵前不是潰敗就是中伏,更加烘托出李植兵馬的關頭。
文官們的仇家李植又建功了。
李植又建功了。
本身這邊隻要一萬五千人,追殺近五萬韃子太凶惡。李植放棄了追殺韃子的打算,轉而歸去割首級,盤點傷員了。
聽到洪承疇使者的頌讀,朝堂上的文官們一個個神采難堪,有些說不出話來。
“斯戰,遼東總兵王廷臣、薊鎮中協總兵白廣恩得救杏山,追擊東奴遇伏,三萬餘雄師被圍於何家坳,情勢危急。興國伯李植兵馬得警後敏捷援助,大戰濟爾哈朗於何家坳南嶺。李植鏖戰一時,擒斬滿洲韃子一千六百四十九級,蒙古韃子...”
李植的兵士這一戰和韃子兵士近間隔廝殺,傷亡也不小。軍官們統計數字,最後統計這一戰戰死六十七人,重傷一百二十三人,重傷一百九十八人。戰死和重傷的兵士,大多是被清軍弓箭射中麵門形成的。白刃刺刀戰固然狠惡,但實際形成的傷亡反而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