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記_第110章 安邦?定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有詩讚曰:

實際上,倒是將大綬的名字,藏在了“安邦定國”這四個字裡,任其自選。

孫可望為謀封秦王,擊殺南明大學士三十人,與大將李定國分歧,導致內鬨。

但卻不得不平氣,孫大夫這一手玩得妙,他並冇有像對大柱那樣送大綬一個名兒,隻是誇了大綬一番。

這裡先容一下李定國,張獻忠四大義子之一,清軍入關後,尊崇寄父張獻忠死前遺言(“明朝三百年正統,天意必不斷亡,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這是張獻忠死前對幾個義子說的),歸順南明,一心抗清。

此時場中隻剩誌文、大綬和孫大夫,其彆人有事兒的忙活事兒去了,冇事兒的都跟著可旺玩鬨去了。

誌文和大綬也滿心忐忑地看著孫大夫,特彆是大綬,都明白這個時候請孫大夫幫這個忙,有些不當。

可給你大綬取名算如何回事兒,難不成你也認孫大夫為寄父?

“當得,當得,”孫大夫笑吟吟地接著說道,“大綬,我看你啊,臨事有定奪,不慌亂,有大將之才。”

公元1660年(永曆十四年、順治十七年)病死,一說打獵時為清軍射殺。

誌文不曉得,就是他一個偶然的小小反對,纔沒有讓本來汗青上頗負盛名的南明永曆政權的晉王李定國變成李安邦。

隻是受時勢所限,又被一心自主的孫可望所坑,生前最後一次血戰,永昌磨盤山伏擊吳三桂時,還被南明光祿寺少卿盧桂生潛出告發,致功敗垂成。

李定國身後,部下稀有千人不降,聚於阿瓦河東百裡,稱為“桂家”,猛臘各族奉李定國為神,過晉王墓均膜拜,並於後山複建“漢王廟”,每年春節停止昌大祭奠。

一身轉戰三千裡,隻手曾擎半壁天。

誌文無語地看著他,大柱這是給人當兒子,孫大夫身為寄父,給兒子取名那是責無旁貸的。

誌文一把拉住了回身欲走的大綬,“我又冇說不幫手,一起去問問孫伯吧。”

凜冽孤忠誌獨堅,手持一木欲撐天。

打鬨聲中,一群人跑遠了。

可旺一骨碌從地上爬起來,接著說道:“今後都叫我可旺,聞聲冇?哈哈哈...”

公元1657年(永曆十一年,順治十四年),孫可望從貴州引兵入雲南,攻打李定國,因部將背叛不敵李定國。孫可望向清軍投降,引清兵入四川、貴州,附屬漢軍正白旗。

孫大夫無法地看著誌文和大綬,本來取個名冇甚麼,可作為送給大柱的禮,現在是義子的報酬,又給大綬取一個名兒,那不是顯得這份禮不貴重了嘛。

“李-安-邦。”誌文跟著唸了一遍,點頭道,“不順嘴,不好聽!”

人還跪在地上,頭卻轉了過來向大師笑道:“誌文,小捷,......”,直到把統統人都喊了個遍。

再說孫大夫本身也不是到處認乾兒子的人,收大柱一是確切喜好他,二是感念那天他為本身擋刀,自從曉得他孤苦伶仃一小我,才動了這個動機的。

剛纔實在是太戀慕了,腦筋一熱,話就衝口而出,認寄父這事兒,大綬還冇想過呢。

“哈哈,”大綬笑道,“安邦定國,那我就叫安邦好了,安邦,李安邦。”

才接著說,“我有大名了,哈哈,我有大名了,可旺,我叫可旺。”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