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是崇禎倔強命令,巡撫孫元化好言相求,兩人在這一硬一軟的態度下,纔不得不帶著軍馬,從登州往西,走陸路,向著悠遠的遼東趕去。
大淩河倒是被圍得水泄不通,祖大壽派出的送信之人,冇人能勝利突圍,從寧、錦兩地前去的死士,也是有去無回,是以大淩河的狀況如何,大明這邊無人曉得。
後金兵臨錦州...
等大明君臣傳聞後金在錦州寧遠二地,連城池都冇有圍起來,隻要少量重騎盯防城內,其他人等全數忙著搶收城外的糧食以後,就更放心了,看來建奴缺糧,搶糧來了,看來這仗一時半會兒還打不起來。
不過黃台吉一開端下的號令,倒是不但令後金各將領不明不白,就是城中的祖大壽,也看不出這個建奴頭子到底想做甚麼。
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建奴將城外他們種的糧食收走,孫承宗現在還感覺有些幸運,幸虧冇有跟著宣府、三邊種那紅薯土豆,不然建奴這一趟收成可就太大了。
不過一傳聞要去遼東賣力,卻又都不乾了,士卒群情澎湃,要求補發軍餉才走,將官則紛繁稱病不出,做了縮頭烏龜,部屬和上官兩不相幫。
崇禎四年七月下旬,一好一壞兩條動靜再度傳到京師。
這一來一回,遲誤了很多光陰,而邊軍們在拿到了銀子後,纔開端慢騰騰地集結東進,趕赴遼東。
除此以外,從東江鎮投奔登萊巡撫孫元化的那兩個參將-孔有德和耿仲明,崇禎也冇有健忘他們,特地下旨,令這兩個讓他有些膈應的兵頭,率軍赴遼東參戰。
這二人是東江鎮老將,同薊遼一係的關寧軍因為軍餉分派不公的題目,素有舊怨,毛文龍被殺以後,仇怨更深,不甘心去幫夙敵的忙,藉口海上風波大,不宜坐海船出行,奔赴遼東,拖拖遝拉地賴了半個月,也冇有動靜。
後金哨騎已經在山海關一帶出冇...
後金兵臨寧遠...
黃台吉幾次派人招降,都冇有結果,明軍固然冇有能夠收成城外的糧食,但城內囤積的糧食充足,軍心安定,冇有涓滴投降的意義。
至於山海關,明廷高低極有信心,建奴想要攻破,不是那麼輕易的。
魯東的援遼軍慢得如同蝸牛,三邊的邊軍也冇有好到那裡去,三邊總督楊鶴的手裡總算另有些糧食,流寇已經根基不見蹤跡,邊軍也因為好歹另有點吃食,在他任上還冇有鬨過兵變。
楊鶴冇何如,加急奏報京師,總算從戶部那邊討了二十萬兩白銀,才把這燃眉之急給解了。
陰差陽錯之下,宣大邊軍被涿鹿商社掏空的本相,臨時還無人發覺。
......
而壞動靜,則是後金並冇有就此撤兵的意義,北返的兩支人馬,同留在大淩河的軍馬一道,將大淩河死死圍困,看來不拿下此城是不會罷休的。
後金雄師兵臨大淩河...
幸虧現現在晉、陝兩地不像本來的汗青那樣,流寇完整冇有構成氣候,朝廷最後決定以三邊的邊軍為主力,詔令他們趕赴遼東作戰。
好動靜是,寧遠、錦州的建奴,在收完糧食以後,已經北返,兩地危急已除。
崇禎四年七月,大明京師被遼東一道接一道的加急訊息給震驚。
孫元化在奏摺中,再三懇請朝廷下旨,諭令其他邊鎮往赴遼東援助,不能讓才破鈔了大量賦稅和人力的大淩河城再度被毀,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城中的關寧精銳覆亡而見死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