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記_第638章 戰後(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當然了,以此二人的尿性,在曉得了後金目前的狀況,特彆是疫病橫生以後,即便真的兵變,最後會不會還去投奔,也很值得商討。

不過孔有德和耿仲明兩人乃是打不死的小強,固然兵敗,卻不傷根底,仍然率主力逃出魯東半島,漂洋過海跑到遼東,最後動員部下大量的火炮、火炮手,另有鑄炮工匠,投了黃台吉,使後金的火器程度,上了一個台階,今後有了真正的攻堅才氣。

說它還過得去,是隻要不失守城池,就能保住現有遼東地盤,不消擔上失土之責,同時也能磨練明軍。

為此郭允厚不吝上躥下跳,鼓勵朝臣閣老支撐他的發起。

厥後前後霸占了登、萊等地,乃至俘虜了他們的頂頭下屬孫元化,前後持續數月之久,給魯東大地帶來了深重的災害。

建州女真也因為冇有他二人的投奔,從而落空了進一步從鐵器向半火器竄改的機遇。

其他前提穩定,除此兩地的遼東軍兵,全數撤回山海關,一年後按照疫情狀況,再行決計。

倖存的建奴殘軍,一樣會將疫氣帶回老巢,也不宜遣軍追殺。

孫承宗是推行堡壘戰法的果斷支撐者,袁崇煥也是師從於他,他們光複遼土的戰略,就是一座接一座地修建城池,前期隻要能守好這些堡壘,就能限定後金馬隊的矯捷性,同時演練關寧軍的戰役力,等戰役力充足的時候,再乘機反擊。

三邊、登州的兩路救兵,曉得不消再去遼東送命以後,高歡暢興地原路返回,歸去的速率可比來的時候快多了。

至於其他各城,則紛繁開端撤離,這此中也包含了孫承宗地點的寧遠城。

崇禎此人固然有些固執,不肯意等閒放棄國土,但是此次環境不一樣,固然撤兵關內,但建奴一樣也冇有占到便宜。

更首要的啟事,是大明糟糕的財務,每年紀百萬的遼餉,壓得大明朝廷喘不過氣來,戶部尚書郭允厚擺佈騰挪,能支撐這麼些年,也實在不易,眼下有這麼好一個棄守遼東,節流開支的機遇,他怎會等閒放過。

崇禎一樣是因為他的內庫囊中羞怯,終究同意了這個發起,不過給錦大兩地的糧餉略微鬆了動手,終究定為一百萬。

這此中,還直接地消弭了一場大禍。

誌文放出來的鼠疫,一樣打斷了孫承宗的計謀構思,堡壘戰術就此間斷,因為事關百姓的性命,又是內閣與天子一同下的旨意,這位薊遼總督也不敢剛強,乖乖清算行李,撤回了山海關。

其他將士的糧餉固然省不下來,但山海關外各城池的保護,軍器的彌補保養,所費一樣很多,這些便能夠免了。

另一方麵,在接到孫承宗的奏報後,遼東之事尚不決奪之前,兵部已然及時傳令,讓趕往遼東作戰的各路救兵,就此迴轉原地。

最後,該言官總結道,大淩河病死了這麼多人,周邊疫氣橫生,不宜派軍前去。

大明朝廷是在大淩河慘敗以後,才騰脫手來,最後動用了關寧鐵騎,遣吳襄吳三桂父子上陣,才停歇了這場兵變。

錦、大兩地的軍兵還不到兩萬人,一年百萬的糧餉,另有自種糧食的安排權,充足華侈了,祖大壽規端方矩地接了旨,安放心心腸在大淩河呆了下去。

說它笨,是因為此法完整冇有考慮大明的財務才氣,現在纔將城池修到大淩河,朝廷就已經不堪重負,乃至激發了民變,如果這麼一起下去,修到盛京四周,不對,還修不到盛京四周,大明就會完整停業。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