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微官_第三十三章 朝野紛紛是非間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王大用說道:“棄城而逃可罪之。監軍可上奏天子論其罪,卻不成壞了朝廷法度。再說,那沈重既已趁機攻入建州,因何不攻取赫圖阿拉,斷建奴底子,卻因怯懦畏戰而喪失戰機,此當定罪!”

當然,遼陽最後一戰方纔結束,沈重徹夜達旦彌補的第六部分奏疏“為遼陽大捷疏”,以及《遼陽軍紀事》中的最後一篇,“韃子可還敢戰”,也被孫隆敏捷送往都城。孫隆親身飛馬回京,奏疏送交兵部,《遼陽軍紀事》送交沈家班和紹興商會。

都城茶社,平話人節製不住本身的情感,不斷滾落著大顆大顆的眼淚,抽泣斷續說道:“雙腿皆斷的李阿牛,推開了吳天武的手,安靜地要求留下。他淡淡地奉告吳天武,小紅嫁人後他就是個死人,是遼東父老的存亡哀嚎讓他又活了過來,現在已是殘廢,不肯再當活死人,願以生命為中原後代收回氣憤之火。當吳天武和一眾倖存的同袍,抹著眼淚以軍禮告彆拜彆,李阿牛躺在戰死的同袍旁,舉著火折安閒而笑。死傷慘痛的韃子,終究攻進了盜窟,用刀槍一一刺入遼陽軍的屍首,不敢有半點粗心。李阿牛在劇痛中不言不動,直至韃子雄師進駐盜窟,才翻身坐起,撲滅了深埋在盜窟之下的火藥,臨死前指著惶恐失措的韃子,哈哈大笑,說了一句,我乃遼東監軍沈大人麾上馬隊子營的李阿牛,便與二百建奴精銳玉石俱焚,灰飛煙滅。那建奴名將費英東,在兩軍互換屍身時,感於李阿牛的壯烈,不肯使豪傑知名,便將真相告之遼陽軍,沈大人聽了淚如雨下,當場手書‘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嗚呼,此讚譽爲李阿牛,更是為遼陽東北群山峻嶺間一同為國捐軀的八百鐵血男兒。吾輩聞之,當以酒敬之,以此祭奠遼陽那些慷慨悲歌,安閒赴死的英魂!”

朱由校笑道:“沈重不入建州,瀋陽建奴如何肯退,這不救瀋陽之說從何而來,請諸位大人教我。”

客人如癡如醉,為豪傑含淚灑酒,為遼陽軍鼓掌喝采,為全軍一齊演戲給建奴設套而大笑,為費英東戰死遼陽而喝彩。

“萬歲,山海關的輜重乃是穩定遼東的底子,豈可私行占為己有,此必有貪瀆之事。”

“萬歲,倘若監軍可領軍上陣,致內閣、六部和遼東文武於何地,此乃朝綱混亂,若不製止,今後必定擺盪朝廷威望。”

……

楊招聘說道:“萬歲,瀋陽為遼東政治批示中間,而遼陽為遼東第一重鎮。一為遼西關頭,一為遼東關頭,便是抵抗建奴最首要的壁壘,也是進犯赫圖阿拉的兩把利刃。遼陽若失,則瀋陽擺盪,遼東不保,遼西也是難以獨存,是以,遼陽之戰不容有失。遼東經略熊大人已經兵出撫順,馬隊已至鐵嶺,但願能擺盪建奴進犯遼陽決計。可遼東皆是新兵,從九邊和山東直隸抽調之兵,尚在整合練習,不堪野戰,救濟遼陽恐怕力不從心,要端賴遼陽軍本身了。總之,遼陽若勝,則遼東全域性穩定,遼陽若失,則遼東大局必定崩壞。兵部的意義,是催促山海關的援兵,特彆是四川土司秦良玉部,當即趕赴遼陽救濟。”

劉一燝聽天子垂問,便說道:“沈監軍有罪無罪,不在此時,現在建奴十萬雄師,圍攻遼陽,就是降罪也無從辦理。”

第一個部分的奏疏是“為遼陽核心東北樊籬一日儘失疏”,和《遼陽軍紀事》中的第一篇,“象李阿牛一樣去戰役”。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