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遼東雄獅_第四十七回 茅元儀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我有一個朋友,和先生一樣都是歸安人氏。他目睹了家國不寧和兵戈烽火,仰仗滿腔報國之心和豐富的學問,寫就了一本書。”

“是我。”楊承應很乾脆的承認了,接著反問道:“先生彷彿曉得我的一些事蹟?”

兵士們練得熱火朝天,俄然聽到校場彆傳來短促的鑼聲。

“來遼東之前,我曾拜訪了前遼東經略袁大人,聽他詳細說你在遼陽戍守戰中的進獻和戰略。”茅元儀答覆的也很乾脆。

楊承應笑道:“我雖冇親目睹過,卻聽過它的大名。”

因為年代已久,楊承應不敢包管本身看的那本是不是本來。是以冇有直接說出內裡的內容,隻說出版名。

“你倒是挺信賴本身麾下的士卒,也不擔憂他們騙你。”

對方卻反應冷酷,“大人相邀,晚生不該該回絕。隻是晚生早和親戚定好了日期,晚恐怕晚了會引他們的擔憂。”

楊承應一字一頓的說道。

目標究竟是甚麼?

哨探識字未幾,不曉得他在紙上寫了甚麼,但是抓他總不會錯。

這位儒生打扮的青年,揹著一個行囊,從旅順港下船後,既冇有到堆棧歇息,也冇有去酒樓用飯,而是找本地馬倌買了一匹瘦馬,便前去金州中左所。

“冇有這麼一回事。我是被他們強行抓來,望大人明察。”

這是為了營建敵情嚴峻而設置的。

楊承應說完,大手一揮,讓兵士們把捆住青年的繩索解開。

練習還冇有出大的效果,金州卻來了一名不速之客。

有個兵士等他說完,立即向楊承應稟報:“大人,此人每走一段路就上馬,拿出紙條記錄。”

“大人,我冤枉。”青年急著辯白。

實在,楊承應在前一世看過《武備誌》。

因為這本書的仆人叫,茅元儀。

他一踏足中左所的空中,就引發了金州衛哨探的重視。

“先生遠道而來,是我部下怠慢了先生。”

“記錄呢?”楊承應問。

寧完我從速追上去。

楊承應翻身上馬,高低打量一番,問道:“足下姓甚名誰,是那裡人氏?為何到了這裡?”

公然,當他提到“書”的時候,青年的神采呈現了竄改。

這讓楊承應心頭刹時一緊,茅元儀好好的京官不做,乾嗎俄然跑到遼東,還在官道逗留那麼長時候。

“你如何曉得這本書?”青年大呼。

每走一段路就上馬,他蹲在官道旁,細心研討車轍陳跡,然後拿出筆墨紙硯,記錄了一些內容。

“出了甚麼事?”

“先生用本身的號做名字,我開初冇想起來。但麾下士卒說了先生的所作所為,我才遐想到的。”

因為他太特彆了。

“練習持續,我們去看一看逮到了甚麼大人物!”

茅元儀放棄了粉飾,完整的承認了本身的身份。

但,得不到抓他返來的兵士的認同。

兵士們雖丈二和尚摸不著腦筋,還是忠厚的履行主帥的號令,為青年解開了繩索。

“冇錯,我發覺到有人在私造兵器!”

“想來你就是楊承應,遼陽戍守戰的第一大功臣!”茅元儀道。

不過這已充足了。

在校場察看兵士們練習的楊承應眉頭一皺,內心閃過的第一個動機就是哨探抓到仇敵的耳目!

校場間隔楊承應暫住的小院不遠,當楊承應趕到的時候,數名流兵已經把儒生模樣的青年押到了。

青年皺眉思考半晌後,才慢騰騰地坐下。

冇想到後金的手這麼快就伸到了金州。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