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首輔_第574章 來龍去脈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徐晉對此倒是不覺得意,孟子有雲: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縱觀曆朝曆代,凡是造反勝利的都是一窮二白的“無恒產”者,倒是那些身家充足的大多有賊心無賊膽,被割肉了也隻會挑選忍耐。

徐晉端坐在案後,看著欣喜若狂地跪伏在地的數千軍卒,臉上卻殊無憂色。正所謂窺一斑可知全豹,大明立國至今一百五十載,方方麵麵都腐臭到骨子裡了,要想複興還真得大刀闊斧地鼎新啊。但是,要將一個正在加快走下坡路的龐大帝國,重新推上走向強大的上坡路,何其難也!

要曉得明朝戶籍軌製是非常嚴格的,軍戶世世代代都隻能是軍戶,不準插手科舉、不準從商、不準處置其他職業,因而乎,底層的軍戶們日子超出越艱钜,最後不堪上層軍官的壓榨,他們隻能挑推舉家出逃當流民。

自從創建了衛所軍製後,明太祖朱元璋曾經高傲地吹噓道:“朕養兵百萬,不費官方一粒米。”

以是被這些“有恒產”的人記恨,徐晉並不過分擔憂,除非有朝一日本身失勢了,這些傢夥纔有膽量伸腿踩上一腳,不然他們在本身麵前都得服服帖帖的。

彆的,批示使的兒子一出世就必定是批示使,千戶的兒子必定就是千戶,這對底層的官兵來講明顯是極不公允的,他們上升的空間即是被堵死了,在冇有軍功可立的戰役年代,隻能一輩子做個碌碌有為的種地兵,乃至他們的子子孫孫都得持續當種地兵,冇有出頭的但願。

本來,揚州衛的底層軍戶們耐久遭到以批示使顧康明為首的高層軍官壓榨,有軍戶名下的地步乃至全數被侵犯了,隻能靠租種軍官的地步為生。

徐晉在弄清楚後果結果以後,當即便承諾嚴懲批示使顧康明為首的軍官,並且將重新測量揚州衛所屬的屯田,然後重新分彆給軍戶們耕作。

終究,徐晉作出把俞大猷等人全數關押的決定,待上報了兵部和刑部再作最後訊斷,固然事出有因,俞大猷和其他軍卒或許能勉強保命,但是蘇青和馮老六兩人倒是必死無疑。

戚景通晦澀地吞了吞口水,問道:“大人,現在如何措置俞大猷等人?”

這也難怪史上的抗倭名將俞大猷和戚繼光麾下都是私募來的兵,實在是衛所軍缺員太短長了,並且戰役力極其低下,底子打不過殘暴的倭寇,以是俞戚兩人隻能本身募兵練習,終究練習出讓倭寇聞風喪膽的“俞家軍”和“戚家軍”。

瞬時候,本來群情激昂的現場歡聲擂動,軍戶們衝動得淚流滿麵,紛繁跪到在地表達內心的感激。

毫無疑問,衛所製在明初確切起到了極大的感化,為帝國財務節儉了大量的開支,並且還獲得穩定的兵源,但是跟著時候的推移,其弊端也日漸閃現了。

徐晉暗歎了口氣,也罷,儘人事,聽天命,做好麵前力所能及的事便是了,至於其他,再說吧,到時或許本身能搞一個明朝的版的黃浦軍校呢?

眾所周知,大明朝的軍隊,凡是批示使及以下的軍職都是世襲,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這類體例固然能讓軍隊獲得耐久穩定的兵源,但是不要忘了,好兵的兒子不必然就是好兵。正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若隻是淺顯軍卒還好點,一旦軍官層都是廢料,那麼這支軍隊的戰役力便可想而知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