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功?向誰?龍虎山麼?”
“劉觀主所見極是,提及來,謝蘭和本官另有同年之誼,蹉跎半生纔有機遇入了都察院,在都城時也過得非常寬裕,起碼在他巡按江南前,跟餘姚謝家是冇有半點乾係的。”到了縣城後,馮維世證明瞭劉同壽的不祥預感。
劉同壽事前也聽到過些風聲,共濟社本來就屬於慈悲性子,在救災的過程中,就闡揚過必然的感化,現在想著更進一步,也屬應有之義。就算曆經大難,導致情麵冷酷的後代,還講究一方有難八方援助呢,何況是民風渾厚的明朝。
如是幾次,冇多一會兒,就見得蘇子陽口中長長吐氣,眼皮也開端顫栗,竟是醒轉過來了。
不管古今,宦海對高低尊卑的端方都看重得很,不過有一類人倒是例外,那就是科道言官。
劉同壽跟熊榮有過扳談,跟李崧祥也有了默契,哪怕是知府,他也能夠借勢壓人,可對上巡按,他就借不到力了。
“收留幾個孤寡老弱來造反?那狗官瘋了嗎,他不怕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嗎?”沈方卓一向冇出聲,可聽到這裡,他卻忍不住了。
他打抱不平惹上了本地的大戶,然後被人栽了個謀逆之罪,然後就是數年的逃亡天涯。東躲西藏了好幾年,可終究還是敵不過朝廷的力量,於年前被順天府抓獲,終究落得一個腰斬棄市的了局。
“謀逆!那些官差說張大叔他們結黨營社,拉攏民氣,圖謀不軌,要治他們謀逆之罪!”
跟梁蕭比起來,這位蘇孝子就是個書白癡,一引經據典起來,就進入了物我兩忘的狀況,羅裡囉嗦說了一大堆,卻一向冇說到點子上。幸虧劉同壽很有耐煩,並且這些後果結果總歸也是有關聯的。
武當派的形象跟設想中的很有差異,但不管如何說,人算是救返來了,聽沈方卓說蘇子陽隻是憂急攻心,加上路途勞累,並無大礙,劉同壽也放了心,直接詰問鎮上的事來。
“……本來統統都好好的,張大叔和林老爺子他們還籌議著說,本年鎮上算是歉收,有些餘裕了,等您返來後,我們上虞也辦一場法事,收留些孤寡老弱……”蘇子陽說話有些斷斷續續的,不過意義表達的倒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