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等艙內,康熙帝在上首端坐,麵前是眾位學子畫的圖紙,及這幾日獲得的數據,他精通中西算學,故而很等閒的找到題目地點,看了半晌方將圖紙傳下去,說道:“你們也看看。”
議事廳內,大師已經坐在位置上各自會商起河道之事,常常有定見分歧之處,世人也互不相讓,氛圍非常熾熱。
他聽了此中一名墨客提到的常州府的河道,關於構築、受力等都有很多疑問,實在墨客隻是因為本身家在常州府,現在受災最為嚴峻,故而忍不住提了本身的察看,卻不知誤打誤撞,剛好入了康熙的腦中,那常州府的貓膩本身早在胤禛遇劫時候就想到了,不知現在景星和富格但是刺探到甚麼。
“這些,我都計算過了,是最好的地段,博雅兄看看,但是如此?”劉勝浩據理力圖,並且拉了一個聯盟。
四貝勒上前道:“皇阿瑪,現在河道環境未明,聖駕不宜前去,兒臣情願為皇阿瑪效犬馬之勞,還望您能三思而行。”
世人不知張大民氣中的思路萬千,進入禦船後,各個斂聲凝神,畢竟是天子之所,進退皆有度,故而世人不敢行錯半步,多說一句,如此想來,反而是每日去河道勘察纔是自在一些。
沈浣這邊驚心動魄,而顧修文那邊也並不安逸。
其他幾位阿哥也紛繁勸說,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固然年事尚小,倒是也存眷朝廷之事,兩人共同請願情願親身去勘察水勢,以解皇阿瑪擔憂。
康熙看著麵前的諸位年青人,或許本日辛苦些,故而麵色不複讀書人慘白文弱,反而多了一股精氣神,笑道:“諸位一心為國,朕記在內心了。”
康熙帝心中倒是安撫,自家兒子有出息,作為父親心內自是高興,隻是他多次南巡皆是為了河道之事,對此也是耿耿於懷,心中感覺本身平三藩、鬥葛爾丹尚能遊刃不足,卻為何麵對這河道竟無能為力,心中也是憋了股勁要做好。
因禦船園地有限,又有很多大臣、侍衛隨行,而聖駕即便從簡也不能少了需求的配置,加上眾位阿哥的一應侍從,故而這群新科舉人也是在中艙尾,到了船上,兩人一間,剛好顧修文和顧博雅一起倒也便宜。
本來大師心內都有些不虞,但是昂首看著那位年紀不小的張大人,常常踏入河水中麵不改色,千裡河道都留下他的萍蹤,再多的抱怨也吞入腹中,涉世未深的學子們又是慚愧又是佩服,為官當如是,個個低頭細心的記錄。
“不成,此處陣勢偏高,如果冒然完工,一定不會形成決口。”另一名李姓的學子說道。
“哼,我也和修文賢弟一起算過,你看這裡水勢愈發上漲,如果冒然脫手,堵疏瞬息間就換了位置,還請劉兄三思。”李樹宗頂了一句。
康熙帝在內裡聽的也是風趣,暗道書白癡倒是有些興趣,本來沉鬱的表情倒是有些疏解,而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倒另有些童心未泯,聽得眉開眼笑,公然讀書人罵人最是風趣,全字不帶臟,還能將人罵的狗血淋頭。
話音剛落,聽到一群大小夥子的喝彩聲,筋疲力儘的墨客們哪還顧得上矜持,這幾日餓了就蹲在河堤吃口乾糧,衣衫濕了又乾,各個麵龐蕉萃,早就和河道旁的勞工差未幾,誰還顧及那些個禮節,就連做慣農活又技藝不錯的顧修文都有些吃不消,更不要說養尊處優的顧博雅、劉勝浩等人,若非顧修文時不時的幫扶,估計早就和早前二個身子薄弱的墨客一樣,病倒了,現在留下的都是身子骨不錯的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