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高季昌卻因為遭到朱友貞的猜忌,這些年底子不敢有甚麼小行動,至於暗中積儲力量的事情更是不敢做。
一旁倪可福也不附和誌:“節帥,吳國的軌製很難容忍處所權勢生長,對於像節帥如許做過節度使的更是始終保持警戒。節帥如果去了吳國隻怕很難遭到正視。”
一旦吳國出兵北伐,梁國很能夠就會走向崩潰,而那些處所刺史和節度使們,也需求考慮後路。
“節帥所擔憂的,不過是許州間隔南邊太近,間隔晉軍太遠,那麼節帥何不設法換一個處所?”
“延州?那邊的確是不錯的去處,隻不過到底能不能勝利呢?”梁震給出的建議明顯很讓高季昌動心,但要實施起來卻不是那麼輕易。
不過這麼多年下來,梁震固然還是隻以布衣的身份跟在高季昌身邊,但實際上他已經是奉其為主公,一心一意的為其考慮了。
“投奔吳國?當初節帥與吳國為敵多年,固然冇有甚麼死仇,但節帥本來有多次機遇投奔吳國卻冇有,現在梁國勢窮了再去投奔,這豈不是太晚了?”梁震想都冇想就開口道。
梁震點了點頭,這就是他這麼多年來一向為高季昌效力的原因,因為高季昌這麼多年來對他言聽計從不說,還始終保持著禮敬。
書房當中,除了高季昌以外,也就隻要倪可福和梁震這一文一武兩大親信,其他的人都被嚴禁靠近書房。
唯單身為武將的倪可福現在還不見老,身子還是健旺。
當初王審知、劉龑、馬殷等前後都投奔吳國,終究王審知被封為琅琊郡公,早兩年病逝,王家先人現在在金陵過得冷靜無聞,傳聞連出來仕進的都冇有,僅僅依托王審知傳下來的爵位撐門麵。
比如本來楚王馬殷部下文武,一些有才氣的將領現在就在吳軍當中效力,另有一些文官也獲得了楊渥的重用。
不過現在劉家人根基上都在搞外洋貿易,從一方節度使竄改成為一介海商,這類竄改倒是很多人冇有想到的。
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梁震天然也有這類設法。
……
“還請前輩指教。”高季昌趕緊站起來恭敬問道。
高季昌當然也明白這一點,不過他還是感喟道:“本帥也曉得投奔吳國難受重用,不過除了吳國以外,本帥也無處可投,莫非要投奔晉王嗎?可惜晉王的軍隊遠在黃河以北,而我們卻在許州。”
倪可福作為高季昌的親信且不說,梁震一開端實在並不籌算為高季昌效力,最後被其逼迫,這才被迫為他出運營策。
“節帥如果投奔吳國,固然吳王此人重承諾,定會包管節帥的安然,不過要想獲得重用倒是很難。但如果節帥投奔晉國的話,以晉國的軌製,節帥必定會遭到重用。”倪可福勸說道。
“忠義鎮!”對這個題目,梁震想都冇想就直接給出了答覆。
固然僅僅幾年時候,但現在的高季昌較著比當初要老了很多,不但頭髮髯毛都已經白了,連他的額頭上都充滿了皺紋,說話的聲音也開端衰老。
而現在的高季昌如果論氣力和地盤的話,與王審知等這些藩鎮都差遠了,論影響力更是有所不如,在這類環境下,他到了吳國絕對冇甚麼好果子。
匡國節度使的駐地許州乃是一處極其繁華之地,在漢末獻帝期間乃至成為都城,又靠近洛陽,對於朝中很多人來講這裡都是一處“風水寶地”,看上這裡的人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