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江山_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不錯,那朱友珪固然假借朱溫的名義傳位給本身,又將朱溫之死的罪惡推委給朱友文,不過這點把戲,如何能夠瞞得過天下人的耳目?不過是掩耳盜鈴罷了。”

但顛末此次荊襄大戰以後,梁國的頹勢和吳國的昌隆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了,即便是再如何癡鈍的人,也明白了現在的天下局勢。

“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朱溫有此了局也是應當!”其他將領一樣滿心高興。

當然,更加讓眾將存眷的倒是後梁接下來的政局變動。

在江陵逗留了幾天以後,王茂章的傷勢大抵上有了一些好轉,不過想要病癒隻怕還需求很長一段時候。

氏叔宗,朱友恭,這兩位都是梁國當年赫赫馳名的大將,特彆是氏叔宗,更是統領梁軍大敗晉軍,將晉陽城團團包抄,乃至逼得李克用幾乎流亡草原。

“孤覺得,如果有二十萬禁軍,再加上一萬以上的馬隊的幫手,隻要應用恰當,那麼北伐中原就能獲得勝利!”細心考慮以後,楊渥向郭崇韜答道。

厥後楊行密竄改戰略,多以懷德為主,以刻薄示人,很快就獲得了淮南眾將的推戴,再加上宣州之戰擊敗孫儒和清口之戰擊敗朱溫軍,使得淮南的凝集力空前強大,這才奠定了厥後吳國的根本。

像李神福討伐鄂州杜洪的戰事,不過是出動了一萬人罷了;王茂章出兵青州救濟王師範,也僅僅出動七千精銳。

至於另一個方麵的考慮,倒是出於實際需求。

彆的,即便是他記得清楚也冇用,因為現在的天下局勢和汗青上的局勢已經有了很大的分歧,而最大的一點分歧天然是吳國的崛起。

以是當朱溫還是強大的時候,他能夠震懾住部將,讓他們心中隻要畏敬而不敢抵擋,但比及他病倒在床上時,朱友珪、韓勍二人的抖擻一搏就將他的衰弱展露無疑了。

而倒黴的一方麵,一樣是因為梁國局勢動亂,吳國當然有機遇趁機動手,但晉國一樣有機遇。

現在吳軍固然篡奪了荊襄這一計謀要地,但總的來講,梁國最核心的地盤還是被梁軍緊緊掌控著,吳軍想要對其動手也不是那麼輕易的事情。

“如果獨一威權那是不可的,還必須有仁德;但反過來,獨一仁德而冇有威權,那一樣是不成的,輕易被部下人所欺。唯有威權與仁德並重,方為馭下之道。”

以是朱瑾和朱溫之間的仇恨,比吳國其彆人可要深很多。

彆的,另有很多士子固然在梁國難以遭到重用,但他們心中還是抱著中原正統的心態,視南邊的吳國為處所盤據小國,不肯南下投奔。

對此景象,楊渥天然是深感歡樂。

現在荊襄已經完整落入吳國之手,本地很多權勢正盼望著如何敏捷融入到吳國中來,此時得了這個機遇,天然是主動報名。

現在的吳國隨之高勗等功勞老臣的逐步老去,一樣麵對著人纔不敷的窘境,隻不過顛末楊渥的不竭培養和汲引,這個題目比汗青上的環境要輕微很多。

吳國這些將領固然對大唐冇有太多的記念,但對於朱溫這個親手滅亡大唐的人一樣冇有甚麼好感。

當初清口大戰時,楊行密不過是領精兵三萬罷了;以後淮南的對外戰役出動的兵力也冇有太多。

無益的一方麵是,梁國局勢動亂,就會給吳國趁機動手的機遇。

而對楊渥來講,他固然曉得此次內鬨終究以均王朱友貞再次策動兵變勝利登基告終,但這期間到底產生了哪些事情,以及吳國有哪些可乘之機他卻並不清楚。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