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九福存眷了一段時候就冇有再盯著看,實在是結果微乎其微,他總不成能啥事兒不乾光盯著白玉童的結果的。
趙九福微微歎了口氣,他冇聽懂老陳氏話裡頭的意義,還說道:“就是想著教一小我也是教,多教幾小我也是教,能識字老是好的。”
等幾天下來,趙九福也不得不承認,這孩子估計是冇啥讀書的天稟,能認得字將來謀一份事情就不錯了,趙順義估計也曉得本身腦筋不太靈光,連著幾天都有些悲觀沮喪。
不過即便如此,在家的時候趙九福也冇忘了讀書,他不但本身念,還把在家的幾個侄子都抓過來一起念,除了年關時候因為酒樓更忙,不得不留在城裡頭持續當學徒的趙順德,其他的孩子有一個算一個都冇逃過。
但才七歲的趙順昌卻嚷嚷道:“我還是不學了,看著那些字就頭暈,小叔,我帶桂花出去玩兒了,你就教二哥和二姐去吧。”
這事兒趙九福不曉得,但老陳氏卻曉得一二的,有一日又瞥見趙九福出門抓趙順昌返來讀書,就把人直接叫住了:“阿福啊,你想要教你那些侄子侄女讀書是功德兒,但牛不吃草按著他的頭也冇用,阿義固然笨了點,好歹還用心。”
趙九福已經不消去書院了,畢竟先生也得過年,靠近年關的時候他們是有一個月的假期的,就是用來走親戚的。
“阿昌是她兒子,老三都不管,我們當爺爺奶奶的也少管,免得不奉迎還沾了一身腥。”老趙頭不曉得想到了甚麼,又說了一句,“我們倆啊,曉得好好顧著阿福就行了,他們都立室立業了,孩子都那麼大了,那裡還用我們操心。”
實在要提及來,趙順義也不是真的那麼差,就是淺顯孩子的記性和天稟,最多隻能說冇啥天稟,隻是有一個趙九福珠玉在前,倒是顯得他更加笨拙起來,這孩子也是倒了血黴了。
比起這個來,多積累一些積分纔是閒事兒,彆的不說,如果能有一千積分的話,他好歹能攢到一個金元寶不是?
這一套體例看似笨,倒是針對趙順義量身定製的,彆的不提,起碼非常合適他,對比之前的渾渾噩噩,趙順義公然感覺清楚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