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師(全集)_第71章 女帝師一(7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83]《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趙充國,字翁孫,西漢聞名軍事家。宣帝時,羌族擾邊,趙充國為將,在邊疆實施屯田政策。當時羌族的先零部最為活潑,而其他部落均呈張望態度。宣帝催促趙充國乘勝一股腦兒毀滅羌族諸部,但趙充國始終對峙隻打擊先零,威懾其他。宣帝最後同意了趙充國的對羌計謀。

[112]梁孝王是漢景帝的弟弟,竇太後的少子。漢景帝愛弟弟,賜天子旗號,出警入蹕。景帝曾當著竇太後的麵說要傳位給梁孝王,厥後袁盎進諫,遂不準。梁孝王便讓人刺殺了袁盎。

[118]出自《夢溪筆談·樂律誌二·聲同共振》,說的是琴絃共振的物理道理。原文為:“古法,鐘磬每虞十六,乃十六律也。然一虞又自應一概,有黃鐘之虞,有大呂之虞,其他樂皆然。且以琴言之,雖皆清實,其間有聲重者,有聲輕者。材中自有五音,故前人名琴,或謂之‘清徵’,或謂之‘清角’。不獨五音也,又應諸調。餘朋友家有一琵琶,置之虛室,以管色奏雙調,琵琶弦輒有聲應之,奏他調則不該,寶之覺得異物,殊不知此乃常理。二十八調但有聲同者即應;若遍二十八調而不該,則是逸調聲也。古法,一概有七音,十二律共八十四調。更細分之,尚不止八十四,逸調最多。偶在二十八調中,人見其應,則覺得怪,此常理耳。此聲學至要妙處也。古人不知此理,故不能極六合至和之聲。世之樂工,弦上調子尚不能知,何暇及此!”

[114]《漢書·竇田灌韓傳記第二十二》:“(韓)安國曰:‘……治天下終不消私亂公。語曰:雖有親父,安知不為虎?雖有親兄,安知不為狼?……’”

[102]《韓詩彆傳》:“婦人有五不娶:喪婦之長女不娶,為其不受命也;世有惡疾不娶,棄於天也;世有刑人不娶,棄於人也;亂家女不娶,類不正也;逆家子不娶,廢人倫也。”

[82]《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甘延壽和陳湯矯詔發漢兵和西域諸國兵毀滅郅支單於以後,上書朝廷:“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昔有唐虞,今有強漢。匈奴呼韓邪單於已稱北藩,唯郅支單於背叛,未伏其辜,大夏之西,覺得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於慘毒行於民,大惡通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氣候奪目,陷陳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101]《易》曰:“智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鮮不及矣。”

[111]甘昭公,即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初有寵於惠後,將立為王,未及而卒。甘昭公奔齊。周襄王複之。後以狄師攻襄王,王出逃到鄭國。

[93]《後漢書·馬援傳記第十四》:“(馬援)轉悠隴漢間,常謂來賓曰:‘丈夫為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因處田牧,至有牛馬羊數千頭,穀數萬斛。既而歎曰:‘凡殖貨財產,貴其能施賑也,不然守錢虜耳。’乃儘散以班昆弟舊故,身衣羊裘皮絝。”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