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方纔死了冇多久的晉武帝司馬炎固然稱得上建國天子,但這類普通環境下隻要末代天子才調得出的事他竟然也乾了,難怪有人說晉朝建國即有亡國之相。
“就是因為彆人做不到,以是才讓你來做。輕易的事情做起來有甚麼意義?我們要做就做彆人做不到的。”
傳聞晉武帝司馬炎曾問司隸校尉(這個官很大,袁紹、曹操、張飛、諸葛亮都乾過)劉毅,他可比漢朝哪個天子。劉毅答覆說,桓帝和靈帝。晉武帝很吃驚。劉毅接著說:“桓帝和靈帝時,賣官鬻爵,錢返國庫;陛下賣官鬻爵,錢入私門,如許說來,陛下連桓靈都不如。”
錢我是有的,但送錢也要有門路。剛好武都的郡守楊茂敏朝中有人,還和征西將軍楊千萬是遠親,以是我決定通過他來買個官。固然不當官也能夠悄悄地收買地盤,但名正才氣言順,總不能到時候背個違法乃至謀反的罪名,畢竟此地離朝廷總部還是太近了。
“為甚麼?”
“我想讓你做一個郡守,我看陰平郡就不錯,你感覺如何樣?”
地盤稅就是田租,此時搞的是占田製,答應男人一人有權占地盤七十畝,女子三十畝,然後按男人五十畝、女子二十畝收“課田稅”,標準是一畝八升糧食,中間還搞了個“次丁男”的觀點,課田數在成年男人和女子之間。這個政策看上去很好,你有七十畝田,卻隻按五十畝繳稅,相稱於有二十畝的自留地。遺憾的是,那七十畝所謂的占田,隻是實際上的權力,實際上有冇有就很難實現了,但五十畝的田租一分也不能少。再者說就算能占七十畝,大多也都是開荒肯出來的,當時候冇有農藥化肥拖遝機收割機甚麼的,水利設施也跟不上,一畝纔有多大產量?均勻一兩石就不錯了。按說一兩石交八升也不算多,但大部分地盤不是農夫而是地主的,收成得先交一半給地主,以是農夫的稅賦是很重的。
力稅就是徭役,這個彷彿持續了很多朝代,彷彿記得束縛後另有,叫“出夫”,村裡的勞力每年彷彿都要個人插手修渠、建壩、築路之類的工程,但大師倒也都主動插手,因為吃得比平時好。我對此印象非常深切,因為第一次能吃上有豆子麵的窩頭,就是出夫的人帶返來的。這時候彷彿每年有一個月必須為朝廷免費乾活,你要不想去也行,並且很好辦----交錢就行了。
既然要給這些當官的發人為,朝廷當然也要有支出,此時最首要的支出來源就是收稅了,大要上首要有三種:地盤稅、人頭稅、力稅。
“這恰好是我挑選陰平的來由之一。”
“甚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