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這麼下去了!
這兩筆賑災糧款就是被端慧大長公主的兒子王超和半子許琳聯手吞下了大半,彆的一小半又有部分被下頭的官員支出囊中,隻剩寥寥數十萬兩,所買的糧食已經送往各省的災區,唯獨漏下了彭城,至今竟是一粒糧食未得。
送完殯,張老太抹了一把臉,對幫手主事的張碩道:“阿碩,你認得的人多,叫人留意一下,看看阿誰冇臉冇皮不曉得恥辱的東西跑到那裡去了,若見了他,直接給我逮返來,摁在春雨孃的墳頭叩首賠罪!”說著說著,忍不住老淚縱橫,好好的家就這麼散了。
想持續在桐城餬口,很多人要給縣太爺麵子,何況縣太爺並非強取豪奪,得不到糧款縣太爺就得欠本身一小我情,便拿出本身所能拿出的糧食。
張碩又道:“另有一事你聽了,必然更加驚奇,這件事已經傳得沸沸揚揚天下皆知了。我們城裡的王家老太太竟是端慧大長公主駙馬盛國公的原配夫人!盛國公原是前朝世家後輩兼朝廷重臣,見前朝呈日暮西山之態,便攜家帶口投奔了還冇有建國即位的太、祖天子,當時是華王。厥後盛國公為了攀附當時還不是公主的端慧大長公主,就休了王老太太,連兒子都過繼給早夭的長兄了,王老太太不得不再醮大伯牌位,和婆母兒子退避桐城三十年!我們縣令夫人諸葛夫人就是王老太太的孃家侄女。”
春雨娘不敷四十歲,並未籌辦壽衣棺材,張老太叫人取出給本身籌辦的棺材薄板裝釘上漆,秀姑和村裡幾個心靈手巧的婦人趕製了一身壽衣。
太、祖天子平生最恨贓官,在位期間,不曉得斬殺了多少贓官貪吏,但是他對本身的親人常常網開一麵,導致其貪慾日甚。
當今賢人秉承太、祖天子的治國之道,並不拘泥於一格。
當然,大夥兒也冇給奠儀,隻糊了些紙馬紙轎等。
不過,即便冇有他,麵對端慧大長公主兒子和半子貪汙的手腕,這些百姓仍然是死路一條,幾十萬兩銀子的糧食,還不曉得是甚麼糟爛的糧食,那裡夠四省災區百姓充饑?他們桐城一縣幾個月的口糧就去差未幾四萬石糧食!
“本來,端慧大長公主的女兒曾經榜下捉婿,看上了我們縣太爺品德風騷,誰知我們縣太爺已經娶妻生子。端慧大長公主及其女倚仗權勢,請了太、祖天子的旨意,命我們縣太爺休妻,縣太爺不肯意,堂堂狀元郎幾乎被外放到不毛之地為官。即便如此,縣太爺還是到了我們這個窮鄉僻壤,蟬聯十餘年。”張碩將本身探聽到的動靜說了出來。
作為裡長,張碩經常去衙門探聽,始終冇有聽到關於賑災的隻言片語。
桐城富戶主動,宿城富戶不甘逞強。
此中王家出了大力,陳糧、新糧皆獻上萬石,同時帶來了賑災糧款遲遲不至的啟事。
作為縣太爺,譚吉比任何人都焦急,他憂心忡忡地往都城裡連去好幾封信,又不竭派人去府城刺探動靜,賑災糧款下來,必然顛末知府的手,並且多量的銀兩和糧食進城瞞不過人。畢竟,他爹掌管戶部賦稅,曉得兒子就任之地罹難,不成能不聞不問,必然會第一時候撥款下來。作為譚家最超卓的後輩,譚家高低正盼著他任滿後回都城支撐門楣,太、祖天子駕崩數年,他不必在窮鄉僻壤持續蹉跎十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