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路行_007-白河早春-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除夕一過氣候放晴,初五的早上,紅光滿麵的張萬發吃完湯圓,對走廊裡曬著太陽管家說道:“老梁啊,我看明天完工吧。”

初六淩晨,小明口袋裡塞著一小包山查條,和火伴們有說有笑地來到鹽場。小風悄悄地吹著,半尺來深的鹽水出現波紋,小明與阿良一人一根繩索在並排的兩塊田裡一邊轉一邊談天,朝霞明麗,鹽田裡的人越來越多,很多鹽民家的孩子也和他們一起勞動。

“你在這裡多久了?”

“半年多吧。”

“嗯,很簡樸哪,”阿良的口音很奇特,小明從冇聽過,“就如許。”隻見他解開繩索,拉著一頭走下田中,小明這才發明本來每塊田當中都有一根木樁子,阿良將繩索係在木樁上,轉頭對小明道:“你把繩索拖著水麵繞著田轉圈。”阿良的聲音脆脆的有些氣短。

白河灘鹽場名副實在。從遠處望去,上千畝鹽田白花花的一片,中間凸起的深色引水土槽將鹽田劃成方形或梯形的小塊,連接在一起彷彿網普通。小明第一次瞥見如許的處所,不由得獵奇萬分。天氣還早,鹽田裡隻要零散的一些人在勞動,卷著褲腿,拿著比人還高的大耙子,看來都是些少年人。不一會兒他們已走到田邊,火伴們操起傢夥便下了田。阿申對小明說:“你大抵冇乾過吧,如許,歸正現在活未幾,你先和阿良一起拿著繩索轉,掃鹽麼,很輕易的,看兩天就會了。”小明回過甚看看阿良,他正放下繩索,聽阿申這麼說,衝小明笑了笑。

“那裡有,轉了鹽才細。”

“阿良,如許轉是乾甚麼?”小明已經轉過了一條土槽。阿良回了一句,聲音太小,小明聽不見。這時阿良也拉著繩索轉了起來。小明靈機一動,快步跑過一條土槽,待阿良繞過來時,恰好兩人走一個方向,因而,每繞一圈,兩人便能夠聊一會兒。

“故鄉在南粵。”

早上被鹽水濕了衣服,到了晚間,小明感覺四肢痠痛,口乾舌燥,好似是傳染了風寒。第二日公然建議燒來。因而,便冇有去鹽場上工,在床上躺了兩日。幸虧病得不重,第三天便已經好的差未幾了。小明想起,過年的時候,張萬發給養濟院裡的統統人都送了些壓歲錢,固然未幾,但也夠買幾本書的了。自從逃離桑園村後,便冇有複習過功課,黃先生送的書又給弄丟了,不如趁著明天去闤闠上看看。

河灘天涯在望,沿岸四周都是低矮的小屋,約莫有那麼幾百間,整齊起伏於樹木蒼鬱的小坡上。天空雲層豐富,聽火伴們說冇太陽便能夠輕鬆一天了。小明呼吸著微帶鹹味的氛圍,內心幾分落拓,轉眼又瞥見了走在一邊的阿良,他最多也就十來歲,又矮又小,的確是五根竹竿撐著一個腦袋,頭髮很少很黃,在頭頂紮成一個鬆鬆的小髮髻,很不幸的模樣。

阿亮,彷彿聽過。小明模糊回想起剛到這裡的頭一天早晨瞥見阿申手臂上的淤血。他轉頭看了一眼阿亮,隻見他正與幾個監工在田邊談笑,因而低頭操起大師夥漸漸地推著,衣服濕了,風吹來小明直顫抖,冷不丁打了幾個大噴嚏,從速加把勁勞動,好聚些熱量。可惜了那包山查條,浸了鹽水大抵已經鹹得不能吃了吧。

張家祖上本來是泉州一帶的地主,張萬發卻轉農從商,用家屬的地步在府台名下開起泉州第一大鹽場,知府每年從白河灘鹽場收繳的鹽稅不下萬兩,天然對張家鹽場大加攙扶。可張萬發本人倒不是個重視末節的人,固然家財萬貫,家中曆經幾代的房屋至今也未加補葺,衣食住行更是不講究,四十來歲的大瘦子,在家就拖著一件掉了色的緞籽棉襖,叼著一根黃銅水煙,雜碎瑣事老是記性不好,以是對仆人從不刻薄,不過傳聞這小眼睛小鬍子的老爺算起大帳來誰都比不過。幾今後,過年了,鹽場全數歇工,小明他們便在張家做些擔水端盤子的雜役,年節裡人多事雜,小明在廚房裡進收支出倒是乘機大飽口福。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