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不到,金水橋畔寥寥站了數人,都在等掌燈內侍前來引他們入宮。
眼下百官俱在,且另有個察覈官常的左都禦史,假扮官員陪侍,這錯處提及來也不大,就怕旁人往死裡扣帽子,是以是千萬不能認的。
且不提這一科的貢士,單說春闈前,自各地來的舉子也是南邊人作大數,而春闈以後,杏榜一出,八十九名貢士,北地隻占寥寥七人,是故有北方仕子不滿,到貢士所鬨過幾次,還是周萍帶著衙差將人哄散的。
蘇晉謝過,見他懷裡冊子暴露一角,不由問:“我記得禮部的文書是鑲碧青雲紋的,這個如何不一樣?”
又取出文書,拿給蘇晉看,“也冇甚麼見不得人的,就是都察院那位新當家的管得寬,連窮墨客的祖宗十八代都要摸個門兒清,叫我說,管這些做甚麼,學問念得好不就成了?”
任暄稱是, 蘇晉續道:“晁清與下官乃故舊。我去貢士所問過, 他失落當日, 太傅府晏三公子曾來找過他,有一枚晏家玉印為證,且二人有過爭論。何如少詹事大人走的時候,晁清人還在,也查不到少詹事頭上。我官微言輕,自知闖不了太傅府,隻請小侯爺能讓我與晏三公子見上一麵,也好劈麵討個究竟。”
任暄細心將密帖收了,想了想問:“你甘冒此風險, 但是在京師衙門呆不住了?我在吏部有熟人, 說是詹事府錄事有個缺,雖隻是九品, 好歹在東宮部下做事, 比起京師衙門麵子很多, 你可成心?”
昔日與晏子言不過在瓊林宴上有過一麵之緣,連話都冇說過,實冇成想他竟記得本身。
任暄笑道:“如果思疑你,我還來問你做甚麼?通風報信麼?”
晏子言嘲笑一聲:“你大能夠不認,卻不要覺得隻我一人記得你!”雙袖一拂,轉首走到柳朝明跟前拜下:“柳大人,景元十八年恩科,您去杞州辦案,回京後,在詩禮會上提起本地的解元蘇晉蘇時雨,說其文章有狀元之才,正乃麵前之人也!”
這也算是捨己爲人了。
任暄心道不好,隻盼著菩薩的肩輿能隔開全天下,甚麼動靜都聽不見纔好。恰好菩薩就在他跟前落了轎,轎前的掌燈陪侍還和和藹氣地號召:“小侯爺早,少詹事大人早。”
蘇晉隻當本身是個長重了樣的,旁若無事地看著晏子言,張口問道:“甚麼蘇時雨?大人是不是記岔了?”
蘇晉避重就輕:“小侯爺多想了,江南才墨之藪,多些舉子貢生也不怪。”
阿禮一麵撐起傘,一麵對蘇晉道:“這雨勢頭急,簷頭下尺寸處所遮擋不住,先生不如隨我去禮部避避,擺佈小侯爺出來冇見著人也要回禮部的。”
中午門前,車馬止行。又因宮中為消弭火患,禁了諸臣燈火,隻要二品以上大員可乘轎提燈而入。
蘇晉將密帖取出:“請小侯爺過目。”
他咧嘴笑道:“你文章太好,就這麼交給殿下, 他也不能用的。我稍後會於取辭措字上做些竄改,你放心,毫不讓翰林那老幾個瞧出端倪。”
任暄思及此,心中生出些恭敬之意,言語上也親厚幾分:“不瞞蘇賢弟,為兄因一樁私事,實在不便領賢弟去太傅府拜訪。不如如許,明日一早,你扮作陪侍與為兄一同進宮。晏子言每日五更必從金水橋畔過,為兄幫你攔下他,你也好問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