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大明朝_第212章 反賊快跑啊!(求訂閱)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後代傳說販子和東林如何如何的,實在並不是統統的販子都會用大把銀子養著東林黨當他們的庇護傘。比如鄭芝龍固然也給錢謙益上貢,但是老鄭並不太依靠東林黨。老鄭的繁華是用水軍打出來的!在現在東亞的海麵上,除了西洋人外,還冇有誰敢說能和老鄭掰一動手腕。

鄭森搖點頭:“但是這事兒牽涉太大了,不但兩京勳貴有份,恩師彷彿也和淮揚鹽商多有友情。”

紀坤走後,大師兄鄭森頓時湊上來問起鹽法鹽政的事兒了。

大師兄鄭森會心,忙接過話茬道:“臣家能夠年貢百萬兩給殿下!”

派人庇護,再放歸去......千歲爺也不嫌費事!

而食鹽就不一樣了,食鹽是把持運營的必須品!並且加工本錢很低,鹽商也不是灶戶,他們本身不加工食鹽,實在就是一群包稅販子。而當包稅販子不能向發包的朝廷交納充足數量的稅收的時候,朱慈烺還要他們乾甚麼?

甚麼?玩真的?這一傢夥砸了多少人的飯碗?你是真的短長,還是傻乎乎的不曉得短長?

......

錦衣衛緹騎都來了,還能從後門逃脫!合著錦衣衛顧前不顧後啊?

而來自內廷的南京守備寺人、淮安鎮守寺人,一樣能夠插手揚州鹽務。

“爹爹,”他的一個兒子,名叫徐護爵的青年已經換上了一身百姓的布衣,還拎著把腰刀,急倉促走到正在後花圃內裡看著水池和假山發楞的徐永基身邊,“門外有錦衣衛的緹騎!”

“回稟千歲爺,”紀坤冇體例了,隻好掰動手指頭給朱慈烺算賬,“天下的鹽業,半在淮揚。淮揚二府共有鹽場30座,亭灶12600餘麵,鹵池5800餘口,灶丁近七萬,年產正額鹽七十萬五千餘引,餘鹽三百萬引,合七億四千萬斤,彆的另有一些私鹽冇有計入鹽引,加上去約是十億斤。

“好!”徐永基咬咬牙,“走,我們去南京,找國公爺!”

既然徐永基有謀反的懷疑,那麼四個鹽總當然就有同謀的懷疑了。

“那又怎地?”朱慈烺嘲笑,“瘦西湖之水可涼著呢,咱這位教員是不敢往內裡跳的!”

水涼?師弟為甚麼老說水涼?鄭森心說:還能夠啊,現在才七月,不是很涼啊......

來抓他的錦衣衛反應也夠癡鈍的,直到兩父子出了揚州城,他們才慢吞吞的入府抓人。

揚州衛批示使徐永基是徐達的子孫,不是兩公府的嫡派,而是魏國府的旁支,以是當不了國公,但還是撈到了一個批示使的差事,並且還是比較有油水的揚州衛批示使。

不過北京淪亡後環境就不一樣了!起碼在徐永基看來本身腰桿子硬了很多......特彆是朱國弼南下路過揚州時和徐永基說了和史可法聯手勤王的事兒後,徐永基就感覺魏國府又要牛逼了,朝廷都得仰仗魏國府了。以是就想擴大在揚州鹽務上的好處,因而就挑紀坤動手整治。

在明麵上把握淮揚鹽業的八大鹽總,也就垂垂變成了這三方力量的赤手套。

可冇想到整治到一半,史可法和高雄圖都去保衛孔子了,而朱慈烺卻帶著大兵來了揚州,同時還傳來了史可法出售魏國府的傳言!

動靜傳到了徐永基府中,這故鄉夥頓時就有一種大難臨頭的感受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