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郡板楯蠻複反p>
長沙區星叛逆p>
公元187年p>
滎陽民叛逆p>
中平四年(187)八月,故中山太守張純背叛。靈帝詔發南匈奴兵,隨幽州(今北京西南)牧劉虞進討張純。南匈奴單於羌渠乃遣其左賢王率馬隊詣幽州。其國人恐單於征發無已,遂反。右部醢落與休屠各胡白馬銅等一時俱起,有眾十餘萬人。中平五年,攻殺幷州(今山西太原西南)刺史張懿、西河(今屬山西)郡守邢紀。又攻殺單於羌渠。因而羌渠之子於扶羅立為南匈奴單於。中平六年春,於扶羅至洛陽,欲向靈帝自陳其情。適靈帝死,天下大亂,於扶羅遂率其眾數千騎抄掠河內(古指黃河以北地區)諸郡。不久,於扶羅欲歸其國。而南匈奴國中殺其父羌渠者另立須卜骨都侯為單於,禁止其返國,因而於扶羅駐於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須卜骨都侯不到一年病死。南匈奴王庭遂虛其單於位,以老王辦理國事。與漢朝不再有臣屬乾係。p>
張純反漢p>
...
江夏兵起事p>
馬相、趙祗叛逆p>
桓帝建和元年(147),月支國(今新疆伊犁地區及迤西一帶)沙門支婁迦讖至洛陽。支氏少習華語,精勤持戒,誌在弘揚佛法,因居洛陽譯經。自建和元年至獻帝中平三年(186)前後把《李闍佛圖經》、《般若道行品》、《般若三眛經》、《首楞嚴經》等二十一部佛經譯成漢語,此中大乘、小乘約各居其半。p>
黃巾餘部複起p>
服虔,初名重,彆名祗,字子慎,河南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人。少貧好學,有雅才,善作文。入洛陽太學肄業,尤明《左氏春秋》。曾變姓名為廚工,入大儒崔烈之門,竊聽崔烈與其弟子講論《春秋》。鄭玄聞其說《春秋》事,大為讚美。時玄注《左傳》未畢,遂以注稿相贈。虔用心致誌,撰成《春秋左氏傳解》。後舉孝廉,靈帝中平五年(188),官至九江太守。p>
中平三年(186)春,靈帝命令修覆上年毀於火警的南宮,先使鉤盾令宋典修南宮玉化殿,又使掖庭令畢嵐重鑄四銅人、四黃鐘,銅人列於南宮倉龍、玄武闕外,黃鐘懸於雲台及玉華殿前。另鑄加以吞吐水的天祿(傳說中的獸名)、蛤蟆,轉水入宮,又作翻車、渴鳥,用以灑掃門路,極儘精美,年用財帛皆從天下各地強行搜刮而來。p>
陳賜死p>
汗青紀事p>
汗青紀事p>
服虔撰《春秋左氏傳解》p>
雜譚逸聞p>
中平四年(187),陳賜死。陳賜(103—187),字仲弓,潁川許(今河南許昌東)人。出身寒微,少時為縣吏,發憤好學,曾入太學就讀。後曆任潁川郡(今河南禹縣)督郵、功曹等職,為官期間,以品德為人所稱。又前後為聞喜(今屬山西)、太丘(今河南永城西北)縣長,在職甚有政績。黨錮禍起,亦受連累,時人皆迴避求免,陳賜卻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乃自請入獄,後因赦得免。陳賜在鄉閭間,以公允著稱,人有所爭訟,皆求其判正。至有“寧為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之說。黨錮禁解,朝廷屢征陳賜為三公,皆辭不就任。中平五年病卒於家。陳賜為天下眾望所歸,其死,海內弔孝者有三萬人之多。世人又為其刊石立碑,諡為“文範先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