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幸虧蕭銑觸怒楊廣被降職一事適時地產生了,宇文述一看蕭銑好歹是從正四品降到了正五品,並且也冇資格遵循本來的打算擔負監軍,隻是擔負行軍司馬。是以宇文述也就不為己甚,冇有再吃相太丟臉連這個任命都要阻擊。
當然了,宇文閥的明哲保身害人不成損己心機在這件事情上起了高文用,但是這毫不是全數的啟事。更首要的是,“宇文閥一向在挨近齊王楊暕”這個政治本簽,是幾年前楊昭剛死時貼上去的。楊昭身後冇幾個月,楊廣的一名側妃蕭貴嬪(也姓蕭罷了,但是和蕭皇後冇有直接血緣乾係,也是出於蘭陵蕭氏)為楊廣生出了第三子楊杲。
蕭钜蕭鈞二人在仁壽年間都還冇成年,天然冇有官職。蕭钜比蕭銑還小六歲,本年方纔及冠,在朝中擔負太子內率的侍衛官職,屬於官品不低權力很小的清貴閒職,現現在東宮虛位楊昭死了兩年多楊廣都冇新立太子,以是東宮各率的武官就更是權勢難堪了;蕭鈞才十七歲,也是處境相若。他們的父親蕭珣固然還健在,不過已經年過五十,空留了一個爵位後早早退養在家——對於老一輩的在西梁亡國之前就已經擔負過要職的西梁宗室,楊廣還是要防備一輩子,一向防到死的。
本來楊廣還籌算設置監軍一職,不過厥後因為蕭銑的變故,監軍便缺位了。幸虧楊廣也不感覺這事兒多首要,冇有監軍也就算了。臨時給行軍司馬蕭銑和行軍長史崔君肅下旨,增其權益,讓二人分權分攤了監督海陸軍去處的任務。
也就是說,根基上高句麗與隋朝交界的道也好或者是本地的道也好,在出征之前楊廣名義上就已經分派好了其征服者。而高句麗的行政區劃中,“道”固然已經是最高一級的了,但是考慮到高句麗的國土範圍,一個道也就相稱於隋朝的一個郡罷了。
大業七年正月裡——也就是幾天之前,楊杲剛滿三歲的時候,楊廣就給這個小兒子加封了趙王的封號。如此一來,彷彿此前作為楊廣僅存獨子的齊王楊暕入主東宮的遠景也冇那麼板上釘釘了……
蕭皇後就是第一個非常不淡定的代表,傳聞了動靜以後,當天早晨就召蕭銑入宮相見,其間天然是不成能隻敘姑侄親情;並且不但召見了蕭銑,蕭皇後還把做內史侍郎的幼弟蕭瑀也找來,想一起勸說蕭銑給楊廣認錯,盼望楊廣收回成命。
除了蕭氏家屬以外,對蕭銑被楊廣降職反應第二敏感的,反而是宇文述一閥。宇文述現在已經總掌朝廷兵權調劑,此先對於楊廣委任蕭銑作為來護兒的行軍監軍還是非常顧忌的——宇文閥這幾年算是已經綁在了齊王楊暕的戰車上了,而齊王素不善蕭銑,宇文述和宇文明及父子在有能夠不著行跡不留把柄的環境下天然要儘能夠阻擊蕭銑參與兵權。
倒是蕭瑀聽了蕭銑的論調以後,反而大生知己之感,對這個曾經做過本身一陣子門生的侄兒非常讚美。
除了陸路的百萬掛零人馬以外,這一百十七萬軍隊中,另有十五萬是走海路從登萊度過黃海最狹小的區段,直接進犯朝鮮半島要地的。那當然就是右武衛大將軍登萊-淮海行軍總管來護兒的水兵了。這路人馬,以來護兒為主帥行軍總管;左武衛將軍周法尚為副帥行軍副總管;駙馬都尉蕭銑為行軍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