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吏_第218章 麻衣如雪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一匹布的規格是長四丈,闊二尺二寸,恰好能成人一身衣料,如果製成繃帶,起碼能做二十捲了吧。

黑夫拿起一塊新出產出的絲帛看了看,扯了扯後,點頭道:“絲帛不可,太貴,若裹傷繃帶皆用此物,破鈔太大……”

“猶收羅”,申明非常稀少,畢竟上古之時紡織技術原始。

……

接下來是織室,還未走近,就聽到了連綴不斷的機抒聲。這聲音,黑夫再熟諳不過了,因為他母親和伯嫂也常常在家紡織,將一根根絲線、麻線以經緯織成布帛。

否定了絲帛後,他們持續往前走,又查驗了首要用來縫內裳的葛布,但還是不可。細葛布輕浮,做夏裳內衣恰好,做繃帶就稍嫌脆弱了,並且代價還是偏貴。

南郡的絲帛固然比不上蜀錦、阿縞、魯縞、淮南貝錦著名,可也不便宜。一匹普通的絲帛,代價約為五六百錢,好一點的,代價上千錢!

這時候,一個小吏倉促跑到織室工師身邊,對他私語幾句,織室工師便趕緊朝黑夫和陳無咎告罪,說內裡有事,便讓賣力辦理麻布織造的小吏“典枲”(xǐ)伴隨,本身則倉促往外走去。

三月月朔這天,有兩人同乘一車分開了郢縣,往江陵城西而去。

他們最後走到了織麻布的工坊裡,因為二三月間麻才種下,冇有質料可供織布,以是這兒不算熱烈,隻要些許女官奴在用客歲剩下的麻布織衣裳、鞋履。

作為天下最大宗的衣料,絲與麻,一貴一賤;一個富麗,一個儉樸;一個光滑,一個粗糙,二者常常被放在一起並稱。可實際上,麻布在中國的汗青,比絲帛還要長遠。

“好叫兵曹史曉得,世人有伯餘作衣的傳說。”

接著,黑夫便扣問了小吏,苧麻布的產量,得知這類麻在南郡到處都有種,光是江陵織室,每年起碼能產五萬匹時,黑夫這才放心下來。

這年初氣溫比後代稍高,黑夫在雲夢澤畔見過犀牛,傳聞過了長江就有大象出冇,再加上連日未雨,溫度確切有點熱。大抵是他體質風俗了南郡的氣候,倒冇太大感受,隻是諷刺道:

“未曾想,這才三月份,南郡就這麼熱了。”

黑夫二話不說,便將這匹布拿起,細心察看後,麵露憂色。

話很入耳,黑夫記著了這句詩,也許今後用得上。

陳無咎是第一次來江陵,在這座”朝衣鮮而暮衣弊“的都會裡,左看右看非常新奇。他的眼睛,特彆喜好往那些穿戴薄弱絲帛,坐在橋邊的細腰女郎身上打量。

“在安陸大抵三百錢一匹,江陵略微貴點,但也在接管範圍以內。”

典枲小吏笑道:“傳聞古之賢人伯餘,是第一個發明到處可見的麻能用來織衣的人。他食麻索縷,手經指掛,織出的布如同收羅,世人效仿,這纔有了機杼,而萬民亦可得麻布遮羞禦寒。”

“若真有黃帝神農,那他們穿的,除了獸皮外,莫非也是魚網裝?”想到這場麵,黑夫頓時忍俊不由。

不過他特地跑來南邊,可不是為了玩耍的,本日與黑夫入江陵,恰是為了醫護兵的事。

他們先顛末端蠶房,三月份恰是蠶兒發展的關頭時候,見那些蠶箔上,滿是密密麻麻的蠶兒在緩緩爬動,養蠶人鋪上新采來的桑葉,隻聽得沙沙作響,一會兒便見那桑葉被啃得隻剩下葉脈經絡。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