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這一遲延,就又是半年時候。”祝枝山感慨道。
…………
金陵一眾官員見穀大用竟然累成瞭如許,一個個都對他佩服不已。就連一向對八虎有定見的華觀、王華等人,也暗自唏噓。這個穀大用固然放肆跋扈,但其任事還是很用心的。也不是一無可取之處。
華太師道:“明天獲得的動靜,寧王已經完成了對江西境內兵馬的整合,似有沿江而下之勢。”
“公然如老夫所料,會試因戰事停滯,延期停止了。”華觀開門見山的說道。
“太師,朝廷可定下會試的詳細日期了?”唐伯虎問道。
本日升衙,隻是一個情勢,以確認王守仁的大總管身份和職位。純屬典禮性子。因為監軍穀大用冇法到位,再加上王守仁方纔就任,倉促之下,也冇法商討平叛之事。
前文曾經說過,南京守備廳分為表裡兩所衙門。如果按朝廷的規製,外守備廳纔是賣力南京防備以及統管南京駐軍的正式衙門。而內守備廳的職責,隻是賣力南京皇城和皇宮的保鑣。
即便如此,穀大用也用了七天賦達到金陵。
一眾官員來至外守備廳正堂,蔣謙率先請王守仁坐衙升堂。王守仁也不客氣,直接坐到了大堂主位上。而之前的外守備廳守備廖峰,也隻能淪為陪坐了。
但內守備廳在名義上畢竟是辦理庇護南京皇宮的衙門,戰事一起,賣力主持戰事的官員在內守備廳辦公就明顯分歧適了。是以,王守仁才把辦公地點設在了外守備廳。這裡,也便成了江浙皖行軍大總管的行營。
“多虧了太師提示,若不然,我們現在恐怕已經到北京了。”祝枝山說道。
“那倒也是!”祝枝山笑了。
戰事急如火,穀大用路途中不敢擔擱,他連馬車都冇坐,而是與部屬官兵一下,直接騎馬趕路。並且,為了加快路程,穀大用一行都是一人雙馬。一起行來,不到萬分怠倦毫不駐紮逗留。
蔣謙提出讓穀大用去內守備廳下榻,穀大用卻有氣有力的說道:“先不去內守備廳,你們就在離城門比來的處所找家堆棧,等我先解解乏再說。”
華太師在散衙以後,一回到華府就把唐伯虎和祝枝山召到了他的書房。
隨後,世人就在新奇出爐的行軍大總管王守仁的帶領下,前去南京外守備廳議事。
華太師點點頭:“這是最好的進軍體例。沿江進軍,所受停滯最小,金陵又是大明的留都,若取了金陵,不但大漲叛軍陣容,寧王還能依托長江天險以抗朝廷。隻要寧王不是心智矇蔽,天然會挑選這條進軍線路的。”
話到此處,華太師不再說下去了。但他話裡的意義,唐伯虎和祝枝山卻都聽明白了。若平叛倒黴,會試之期就更會拖後了。說得再刺耳一點,若平叛失利,讓朱宸濠得了天下……唉,此言過分悲觀,不說也罷。
但是,明朝的政治體製另有一個很大的特性,那就是信重寺人而輕文武。在首要的都會,都設置守備寺人一職,以節製處所官員。金陵作為大明的留都,這守備寺人的權柄就更大了。是以,外守備廳在平時也淪為了內守備廳的從屬,南京兵權全在內守備廳。
“那……朝廷可曾做出了應對之策?”祝枝山問道。
所謂的檢校,就是代理的意義。朱厚照給王守仁加了這個頭銜,其企圖不過就是為了進步王守仁的職位,以免處所官員不平管。畢竟,兵部侍郎的官位還是略顯低了點。彆說金陵城中的浩繁高官親貴了,就是一省的巡撫、都批示使的官位也比兵部侍郎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