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經》,又稱《品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當代先秦諸子分炊前的一部著作,為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期間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惟的首要來源。品德經分高低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成《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以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1]。文字以哲學意義之“品德”為綱宗,闡述修身、治國、用兵、攝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辭意通俗,包涵博識[2]。被中原前輩譽為萬經之王。[1]
3圖
創作年代
學術研討聽語音
函穀關的守關關令尹喜對《品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高文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涵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錄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相稱,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因而老子言品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打動了老子,老子遂以本身的生**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品德經》。[3]
內容簡介聽語音
品德經
汗青評價
主題思惟
品德經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