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一點,在李亨看來比較首要。他要平叛,必必要倚重郭子儀這些亂世名將,不管孔晟此人如何,郭子儀既然親身保舉上表,他感覺都有需求給郭子儀一個麵子。
杜鴻漸長出了一口氣,他目睹的餘光從沉寂安閒的李泌身上劃過,又漸漸落在一臉陰鷙的寺人李輔國臉上,他起家來向天子深拜了下去。
李亨微微一笑,起家來虛虛一扶:“先生無需多禮,來人,看座。”
“司馬承禎乃是道行深不成測的高人,他的弟子不會是等閒之輩。彆的,郭汾陽的保舉更不成藐視,朝廷應正視和信賴郭汾陽的識人之明。此其二。”
隻是李亨還是顧及到杜鴻漸的麵子,轉頭望向了杜鴻漸,暖和道:“之巽,朕倒是感覺輔國的話另有幾分事理,你意下如何?”
李輔國重視到天子用了一個請字而不是宣,眉頭一簇,卻冷靜垂下頭去。
李輔國這番話真是說到李亨內內心去了,很得他的情意。國難當頭,用人之際,封個微不敷道的官職讓報酬小朝廷賣力,還能感化天下人紛至遝來為李唐皇室赴湯蹈火,這筆賬如何算都是不虧的。
李泌趺坐鄙人,抱拳拱手道:“陛下,隱士此來,是受人之托,為陛下保舉人纔來了。”
杜鴻漸很不覺得然,但他是一個心機深沉之人,見天子和李輔國彷彿早就“通同一氣”、達成了共鳴,他如果劈麵對峙反對,不但要獲咎李輔國還要惹得天子不快。可杜鴻漸是狷介之人,要讓他作願意而論,又過不去本身內心這道坎。
李輔國淺笑道:“陛下,奴婢也傳聞過這個江南士子孔晟,他是孔門大儒嫡傳,其祖、父都曾在朝為官,也算是王謝以後。奴婢聽聞他還是白雲子道長的外門弟子,能文能武,傳聞還天生一身神力,很有當年衛懷王玄霸之風。”
杜鴻漸在台下聽著李輔國侃侃而談,眉頭緊蹙,嘴角上挑,他故意要辯駁,又擔憂會跟這名新皇跟前的當紅大寺人結上仇怨――為了一個不著名的江南少年郎,跟天子身邊的人生出嫌隙來,殊為不智。
李泌的話讓杜鴻漸聽了眉頭暗皺。李泌此來,竟然是為了保舉江南士子孔晟的!看來,司馬承禎為了此子的前程不遺餘力啊,不吝說動郭子儀和李泌兩人連番保舉,由此看來,這小廝莫非還真有些本領?
杜鴻漸大喜,這所謂的“李先生”就是李泌了。這李泌但是這個期間大名鼎鼎的風雲人物,頻繁出冇朝堂與山野之間的聞名隱士和政治家。早在玄宗天子年間,他就被召入宮待詔翰林,為東宮屬言。後為楊國忠所忌,才歸隱名山。
李亨微微一笑:“先生保舉者,莫非是江南孔門以後孔晟?”
“隱士半月前在郭汾陽軍中趕上上清司馬宗師,司馬言之,他在江南收一俗門弟子,詩才絕世,又天生一身神力,允文允武,是天下間罕見的豪傑少年郎……更難能寶貴者,此子心胸弘願、憂國憂民,現在朝廷恰是用人之際,隱士覺得,陛下當下詔冊封此子為官,以號令天下士子慷慨奔赴國難,為朝廷效力、匡扶社稷江山。”
如果孔晟能聞聲杜鴻漸的這番話,保準要被氣死。他煞費苦心、機遇偶合之下才換來了司馬承禎和郭子儀的保舉,如果要壞在了杜鴻漸的手裡……豈不成歎?
安祿山兵變,李亨靈武即位再次召李泌為官,但李泌果斷不受,隻同意以客卿身份參謀軍事。李亨由此非常恭敬他,便以“先生”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