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薈萃合集_第233章 顧允成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中進士後,顧允成尚未被授予官職。此時,恰遇南京督學禦史房寰上疏誹謗海瑞。顧允成倍感氣憤,與彭遵古、諸壽賢聯名上疏彈劾房寰,指出房寰是出於對賢者的妒忌而誹謗樸重的大臣。當時房寰誣告海瑞一事,朝中官員大多切齒仇恨,但是朝廷卻用心保護,隻意味性地攻訐了房寰。待到顧允成上書,朝廷即稱房寰已被處罰,而顧允成等人則被認定為越級妄奏。朝廷命奪去三人冠帶,遣返歸家檢驗,並責令九卿束縛辦事的進士,此後不得妄言時政。當時南京太仆卿沈思孝上疏替顧允成等討情,成果也被懲罰。

萬曆三十二年(1604 年),顧氏兄弟決定修複無錫城內的東林書院,獲得很多處所人士乃至常州知府、無錫知縣的幫助和支撐。同年十月,顧允成與顧憲成、攀附龍、安希範、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葉茂才(東林八君子)等人建議東林大會,製定了《東林會約》,規定每年停止大會1、二次,每月小會一次。

2、中第遣歸

3、複起再貶

2、倡導愛國實學思惟,影響深遠

萬曆二十二年(1594 年),顧憲成亦遭撤職還家。兄弟二人決定處置講學活動,鼓吹本身的政治主張。自萬曆二十二年至萬曆三十一年的十年時候裡,顧允成與顧憲成一起在故裡講學。江南學人聞風趨赴,涇裡客舍到處都住滿前來聽講者。張涇在當時成為江南無錫地區學術思惟傳播的首要活動中間。

南京禦史多次奏薦,顧允成曆任多職。萬曆二十一年(1593 年),天子下詔 “三王並封”,這一行動在朝廷中引發了極大的爭議。顧允成與張納陛、嶽元聲合疏切諫,果斷反對這一決定。他們指出,自明朝建立以來,嫡宗子被封王(而非太子)的事未曾有過,王錫爵怎能專斷此事,皇上豈能違背祖訓首創此事。此前已有朱維京、王如堅、塗傑、王學曾等官員進諫而被貶謫,但上書諫止的官員越來越多,天子曉得不能全數懲辦,隻命遵旨行事。

1、複建東林書院,鞭策學術生長

東林書院修複後,顧允成與顧憲生長年寒暑不綴,早出晚歸,為講學奔波。因為書院內江南遠近士人雲集,顧氏兄弟在主持講會時既要與人發言會商、酬答釋疑,同時還要賣力安排赴會學人的炊事寢居。當時無錫城內除東林書院外,顧家彆無其他棲息之所。為便當講學,免除馳驅勞苦。顧允成於書院修複次年,出資在東林書院後購買一塊宅基,建成 “小辨齋”,作為他在城內的居息講學之所。

顧允成雖已離世,但他的故事和精力,將永久被先人銘記。他的剛正不阿、勇於直言,以及對學問的固執尋求,都是我們學習的表率。

不久後,吏部尚書孫鑨等因為再提此事而被懲罰。顧允成又主持公道,上疏指責閣臣張位,還牽涉到王錫爵。張納陛也隨之擁戴上書。天子看後大怒,以忤旨罪名將顧允成貶為光州判官,張納陛貶為鄧州判官。

5、去世追封

顧憲成撤職還家後,兄弟二人講學,江南學人聞風而至。他們修複東林書院,建議東林大會,製定《東林會約》。顧允成出資建 “小辨齋”,作為居息講學之所。

1、少年經曆

在 “三王並封” 事件中,顧允成與張納陛、嶽元聲合疏切諫,果斷反對。後又主持公道,上疏指責閣臣張位,還牽涉到王錫爵。雖是以被貶為光州判官,但他未領旨到差,而是請辭歸家,以行動表達對朝廷不公道決策的抗媾和對公理的死守。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