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薈萃合集_第79章 孟浩然的一生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其詩歌接收了《古詩十九首》的淡雋,構成了樸素天然、淨水芙蓉的藝術氣勢;對謝靈運、謝朓山川詩藝術氣勢有所擔當和發揚,不堆垛意象,不利用都麗辭藻,詩中有疏朗之氣,去其秀媚而變成清曠沖淡,還融入了建安風骨的“剛健有力”;受陶淵明故鄉詩的影響很深,有大量學陶之作,且勇於創新,深得陶詩“真率天然、平淡樸素”氣勢的精華。他的詩中很少有憤世嫉俗之言,側重於自我感官與感受的表達,就連乾謁求仕之詩也極其委宛含蓄、天然沖淡,無其彆人的懇請之意。他作詩情興相會,能精確掌控天然風景的精華妙處,其作品空靈點染,如山川適意畫普通。 孟浩然的平生,雖宦途盤曲,但他寄情山川,其平淡天然的詩風成為後代詩家所尋求的審美標準。他的詩作在生前便享有盛譽,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他的部分詩作以下: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過故交莊》 故交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麵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春曉》 春眠不覺曉,到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689 年—740 年),字浩然,號孟隱士,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盛唐山川故鄉詩派代表人物,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暮年隱居,又稱“孟隱士”“鹿門處士”。 孟浩然出世於永昌元年(689 年),其家屬在襄陽城中薄有恒產,且世代習儒,在族中行第為六,本籍鄒魯。他自幼聰明,9 歲時與弟弟孟洗然一起在孟氏故園讀書,作詩苦心孤詣,少年時便詩才卓越。20 歲前後,孟浩然遊曆鹿門山,並作《題鹿門山》詩,此詩標記取他奇特詩風的根基構成。 景雲二年(711 年),23 歲的孟浩然與老友張子容同在鹿門山隱居讀書,期間作《夜歸鹿門歌》,其詩名在鄉曲間已有佳譽。次年,他送張子容入京應進士第。

25 到 35 歲間,孟浩然辭親遠行,周遊吳越之地,廣交各方朋友,同時乾謁公卿名流,但願能獲得進身的機遇。

開元十四年春(726 年),玄宗“罷說中書令”,而孟浩然滯留洛陽三年求仕,終究無果,因而分開洛陽,周遊吳越,並在揚州結識了墨客李白。 開元十五年(727 年)冬,孟浩然赴長安應進士第。次年,他與王維交友,王維還曾為其畫像,兩人成為忘年之交。應進士舉不第後,孟浩然仍留在長安獻賦,以求獲得賞識。同年春季,他在秘書省參與聊句時,寫出“微雲淡銀河,疏雨滴梧桐”之句,令世人稱賞,一時候譽滿京師。同年玄月,孟浩然因落拓困頓,獻賦後遲遲冇有覆信,便作詩贈給賀知章、袁仁敬等人,以抒發壯誌未酬的憤激之情。 開元十七年(729 年),宦途受挫的孟浩然拂袖分開長安。關於他分開長安的啟事,有一個具有爭議的說法是,王維曾私邀其入翰林院,恰逢玄宗至,孟浩然惶恐中躲在床下。王維不敢坦白,據實奏聞,玄宗命其出見。孟浩然自誦其詩,當唸到“鄙人明主棄”之句時,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何嘗棄卿,何如誣我!”隨後放歸襄陽。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