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複試,詩歌的題目叫做《鳥散餘落花》,出自謝眺的《遊東田》:“慼慼苦無悰,聯袂共行樂。尋雲陟累榭,隨山望菌閣。遠樹曖阡阡,生煙紛漠漠。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不對芳春酒,還望青山郭。”
李宥,或者說元稹,偶然間拈出的這個詩題,彷彿成了阿誰期間的寫照。當大唐帝國慢慢走向式微,再也冇法逆轉時,一句“鳥散餘落花”以戔戔五言,高度固結出一個期間的頹象。在阿誰最冇有詩意的艱钜期間,竟然因之有了一個詩意的總結,不能不說這是一個諷刺,一個詩意的諷刺。
再進一步,我們能夠得出另一個結論:如果冇有拜托,十四位舉子或許中不了進士,但也毫不是腹內空空的草澤。
因而,鄭朗還是落榜了,出乎元稹的料想。
六句中的四句來自祖詠的半首《終南望餘雪》:“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白霽色,城中增暮寒。”可惜,祖詠隻完成了這麼四句,就意儘擱筆。剩下的兩句來自錢徽的父親錢起:“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彆的,考場上就再也冇有拿出讓人麵前一亮的名篇佳作。
可惜,元稹千算萬算,卻算漏了一點:鄭朗固然來自經學世家,卻更加癡迷於科舉,為了科舉,早已將《周禮》束之高閣,乃至有能夠都丟到承平洋去了。
在阿誰詩歌的頂峰期間,科舉考場內卻冇有出世多少驚六合、泣鬼神的佳作。唐朝近三百年的科舉,真正名動天下的考場佳作彷彿隻要六句,重視,是六句,不是六首,還湊不成一首完整的律詩。
風景還是,表情分歧,意象也就大不不異。同是夕照傍晚,有人從富麗中體味到的是悲慘:“落日無窮好,隻是近傍晚”;有人則從苦楚中體味到富麗:“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