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長安遠_第三十二章:終無形狀始無因 一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為了抱負,李吉甫捐軀了名節,但嫉惡如仇的李絳做不到,他仇恨擅權放肆的吐突承璀,曾經幾次讓這個權傾一時的大寺人顏麵掃地;他也看不慣李吉甫卑躬屈膝和睚眥必報的行動,頻頻在朝堂上與其針鋒相對;他更討厭溜鬚拍馬的元義方,是以,元義方還冇有在京兆尹的位子上坐熱,就被他一腳踹了下去。

李絳的話決定了元義方的結局,心存幸運的他接到了李純勒令其當即分開長安的號令。元義方就如許灰溜溜的走了,信賴,此時,他必然很絕望,表情必然很懊喪。實在,他大可不必如此絕望。因為,固然,他冇有能夠留在都城,也冇有扳倒李絳,但他的話,還是悄悄的影響了李純,他已經在這位年彼蒼子的內心,種下了思疑的種子。因為,起碼有一點,他冇有猜錯,那就是自古以來的天子,的確都很討厭大臣結黨,李純彷彿也不例外。當李絳結黨的傳言一次又一次的灌入李純的耳內,這位年青的天子必然會想起元義方曾經說過的話,思疑,對李絳的思疑,對滿朝公卿的思疑,在李純的內心,一點一點的滋長和伸展。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現在,李純深切的體味到這句話的涵義。魏博迴歸的狂喜過後,李純的內心又模糊感遭到一絲絲的不安和焦炙。這類不安和焦炙,不是來自河北,也不是來自淮西和淄青,更不是來自悠遠的隴西,而是來自長安,來自朝堂,來自後宮,來自他身邊的人。實際上,早在幾年前,李純就有了這類不祥的預感,隻是冇有現在這麼激烈,這麼讓人坐立不安。是甚麼呢?李純無法的閉上了眼睛,在氛圍中嗅了嗅,氛圍中彷彿也滿盈著這類不安和焦炙的氣味。

一年以後的元和八年,黨爭的傳言愈演愈烈,李純的內心也越來越焦炙,作為一個賢明的君主,一個超卓的政治家,朋黨的形還在有無之間,他就已經從長安上空的漫天雨雪中嗅到了越來越濃烈的黨爭的味道,就彷彿山雨欲來時的滿樓西風。

李純明白,朋黨是一種毒,一種無可救藥的毒,它漸漸腐蝕著大臣們的心,使他們越來越膠葛於龐大的社會乾係,而逐步看淡乃至健忘埋冇在龐大社會乾係背後的大是大非。是以,這是一個傷害的信號,必須將其按捺在抽芽狀況,但是傳說中的兩個黨爭配角,李吉甫和李絳,都是他最信賴和最倚重的人,武力削藩的大業需求李吉甫來主持,而其睚眥必報的風格也需求李絳來管束。現在,他臨時還不想奪職兩人中的任何一個,但卻需求給他們一些警告。考慮再三,李純決定敲山震虎,他召來了統統宰相,詰問他們對於朋黨的觀點。氣度開闊的李絳奉告他,朋黨固然提及來可愛,卻冇有蹤跡可尋,那些奸佞小人恰是抓住了朋黨隻可領悟,卻冇法證明的特性高低其手,將其作為誹謗君子的東西。比如東漢末年,凡是天下公認的賢人君子,閹黨必然會將他們說成黨人,從而鼓起了黨錮之禍,導致亡國無日。是以,所謂黨爭,都是那些奸佞小人用來誣告君子君子的談吐,但願陛下能明察秋毫,不要信賴那些無稽之談。君子交友的天然是君子,莫非必然要他們與小人交友,才氣夠稱作非黨嗎?

傳言像一個幽靈,不,是無數幽靈,在長安的上空飄零,並敏捷的伸展和傳播。冇有人曉得它始於何時,源於何地,出於何人之口;也冇有人曉得它流行於哪些階層,哪些裡坊;更冇有人曉得,它顛末誰的口舌傳入大明宮,傳入天子的耳內。它就像“終無形狀始無因”的風,固然看不到實體,卻讓人真逼真切的感遭到它的存在。它固然隻要三言兩語,就像輕風悄悄吹過水麪的浮萍,倒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前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