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人三十多歲,是名又黑又壯的大漢,腳上穿戴草鞋,手裡也拿著草笠,低頭不語,彷彿有點怕官。
對方連本身孫子的姓名都把握,杜摸天又是長歎一聲,“中間公然不簡樸,身居深宮,固然對我們這些江湖人物瞭若指掌,我還說趙令媛在白馬縣吵嘴通吃,如何會死在一名寺人和幾十名土兵手裡,本來……江湖上有敗類給你通風報信。”
躺在地上的鐵頭胡三兒怒聲道:“那幫傢夥忘恩負義、貪恐怕死,隻要我們十三人……”
隻要老夫在房梁上臨時安然,兩名侍衛連跳幾次,都被他擊退。
齊國戰事方平,北方烽火又起,常常有軍吏前去都城送信,驛丞一點也不料外,正忙著給他們安排房間、照顧馬匹。
天氣微暗,雨已經小多了,院子裡的水積到半尺深,楊奉趟著水,在另一名侍從的指引下前行,身邊再冇有其他庇護者。
“此地離函穀關另有多遠?”
黑大漢話一出口,老夫與少年已經行動,從大漢背後拔出短劍,老夫高高躍起,少年從大漢兩腿中間滾出來,一上一下,分兩路撲向楊奉。
黑大漢一向低著頭,不像老夫那麼恭敬,有幾分受迫之意,聽到問話,甕聲甕氣地說:“回大人,小民名叫張鐵疙瘩。”
楊奉頭也不抬地說:“一劍仙杜摸天,可惜頭頂有房蓋,你摸不著天了,還想要你孫子的命,就跳下來吧。”
有人從房間裡走出來,表示軍官閉嘴,向楊奉說道:“楊公彆來無恙。”
“是嗎?聽聞江湖上有一名鐵頭胡三兒,一顆腦袋練得如銅鐵普通,曾經與白馬趙令媛比武,一頭撞在大錘上,兩邊各退三步,不分勝負,憑此一戰成名。”
外邊傳來一陣鼓譟,雨聲雖大,卻也壓不住叫喚聲。
“楊某願與太傅血濺當場。”
楊奉椅子上端坐不動,自從分開白馬縣以後,他就在防備著刺客,是以心中涓滴不慌。在他身後,四名侍從同時抬起右臂,亮出一向藏在身後的臂弩,扳機發射,兩箭射向空中的老夫,彆的兩箭彆離進犯黑大漢和少年。
驛站迎來一批新客人,滿是穿戴盔甲的軍官,人數未幾,隻要二十來名,他們明顯一向在冒雨趕路,滿身濕透,雨水順著甲衣向下賤淌。
“大人開打趣,小民胡亂起的名字,哪有鐵硬?”
“少說話!”杜摸天喝道,胡三兒一激靈,倉猝閉嘴。
三人年紀差異頗大,老的六十來歲,瘦得隻剩一把骨頭,肚子卻高高鼓起,赤腳,挽起褲腿,雙手拿著草笠,衝屋裡的大人笑著點頭哈腰,“大人恕罪,雨實在是太大了,我們趕不得路,不得已借屋簷避個雨,未想到衝撞了大人。”
杜摸天實在聽不懂楊奉在說甚麼,“彆對勁,你還冇進函穀關,更冇回到都城。”
楊奉冇有答覆,內裡走進一名侍從,滿身濕透,低聲道:“楊公,那人來了。”
“是。”楊奉的侍從都是他親手培養的親信,對他言聽計從,向來不會多問一個字。
楊奉走到一間房前,數名軍官手握刀柄,冷冷地看著來者,認出此人是名寺人,也不肯施禮。
“人如其名,你真跟鐵疙瘩一樣硬嗎?”
杜摸天目瞪口呆,如何也料不到,一名欽差,還是一名寺人,固然也會存眷江湖中的事情。
公然是太傅崔宏,楊奉提起好久的心終究降返來一些,他不在乎江湖豪客的報仇,念念不忘的滿是淳於梟和崔宏,現在,他終究及時抓住了此中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