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_第351章 死前爽一把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隻不過,機遇偶合,這一世的劉協,是為了遁藏李傕狗急跳牆時拉天子殉葬墊背的屠刀,纔不得不提早一年逃出長安。但就此落空了一個示好百姓、揭示仁君品德形象的機遇。

畢竟汗青上的這個期間,長安以東有兩位將軍屯駐,隻要華陰是段煨的防區,前麵的弘農則是並不忠於朝廷的張濟的,段煨這個忠漢派嫡派地盤太小,劉協纔不敢久住。

朱儁為河南尹三年,療攝生息,收攏流民,現在的河南尹規複到了三四十萬人丁,朱儁勉強也能收上來一點糧稅。固然比被拆遷前頂峰期間的兩百萬還是少了很多,但比汗青同期董卓完整粉碎後的隻剩十幾萬,已經好了兩三倍。

百口死寂地沉寂了好久,李進隻是麻痹地問:“為今之計,如何報仇?總不能白死吧。董承段煨的同謀,一時查不清楚,要不略微跟董承段煨有點友情的朝臣,十足殺了?”

加上194年關中的水災、蝗災、地動三重災害,朝廷百官和一部分非李傕郭汜嫡派的軍隊,留在長安實在是冇吃的了,這纔不得不走。

各方諸侯,到時候也隻能是給天子送賦稅衣食,援助朝廷,但不能帶兵進京把持朝政。就像汗青上196年三月到八月見,劉表、張揚等忠漢諸侯做的那樣,幫天子修複宮殿、供應餬口物質。

而這統統,現在都成了丟棄後妃、丟棄百官直接逃命。民氣離散,非止一端。

他也才方纔安寧下來,還冇想去雒陽。四月十七日,到達華陰後的次日,劉協隻是感覺華陰小縣過於偏狹,久居有損皇室麵子,就讓董承梁興護著他持續東行。

毫無疑問,因為劉協出京已經疇昔了整整一天半,十六日晚間,李應的前軍就已經追擊失利、在潼關底下遭到了必然傷亡,以是以快馬傳訊的速率,十七日這天,長安、池陽等地早就曉得天子已經被董承段煨帶走了。

說白了,戰亂啟事占六成,饑荒占四成。當時長安白米代價暴漲到五萬錢一石,比豐年高了百餘倍,麥子也要三四萬錢一石,連豆菽和高粱也要一兩萬錢。如許的糧荒誰扛得住?

不過,汗青上劉協在這一波糧荒裡,也實在刷到了一丁點“仁君”的雋譽。在194年夏季和195年春荒的時候,劉協還試圖開長安朝廷的太倉賑災,每天給長安市民定量發放五十石麥和五十石豆熬粥恩賜。

李傕把宮女承諾給胡將這事兒,汗青上還真有。汗青上195年劉協提出想東遷時,李傕派來禁止的第一批人,就是那些蠻夷胡將,一些羌族將領圍著劉協的行宮肇事,說“大司馬承諾過我們要把宮女發給我們為妾,現在天子如果走了我們問誰要女人”。

因為東歸機會分歧、環境分歧,這一世他來到華陰以後,並不消考慮“要不要持續往東逃擺脫西涼軍閥的追殺”的題目。

並且河南尹的地盤還是不錯的,挺肥饒。人丁固然少了,隻要社會穩定,能夠構造起百姓有序出產,人少田多單位人力出產效力還能高一些,不愁冇田種。

但這一世,賈詡底子不在,也不想走心幫天子,劉協本人又跑了,他宮裡天然是皇後妃子宮女寺人李傕想殺誰就殺誰。

可惜不但杯水車薪,還被賣力賑災的官員、一個名叫侯汶的侍禦史貪墨了大半賑災糧。厥後劉協讓人在禦前取麥、豆各五鬥,當著百官的麵嘗試煮一大鍋稀粥,測量體積,計算糧食煮稀後的收縮率,證明侯汶確切貪汙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