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全史:全兩冊_七十四、長夜裡的反抗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司馬師隻好請永寧宮幫忙,由郭太後出麵才停歇了曹芳的氣憤。郭太後雖不是曹芳的母親,但她是魏明帝的皇後,曹芳是魏明帝的養子,郭太後在名義上是曹芳的長輩。

丁受命兵士脫下鎧甲,拋棄長矛大戟,隻戴著頭盔,拿著刀和盾牌輕裝爬上堤堰,以後伐鼓號令,趁魏軍冇有防備建議了全麵進擊。苦戰中,呂據等後續軍隊也前後趕到,魏軍驚駭萬狀,四散逃命,歸程中要過一處浮橋,因為爭搶通過,成果浮橋斷裂,很多魏軍將士掉入水中,魏軍前部督韓綜、樂安郡太守桓嘉等初級官員也落了水,死者數萬人。

作戰打算下達,各部分頭行動,司馬師讓司馬昭以安東將軍的身份擔負征吳各軍的總監軍。孫吳方麵在諸葛恪的批示下分頭予以應對,諸葛恪判定出魏軍的主攻方向,親身率4萬雄師馳援東興。東興距長江上要塞濡須口不遠,更靠近建業,位於今安徽省含山縣境內。在曹操期間,由合肥南征江東,主疆場凡是在濡須口,孫吳加強東興要塞的防備後,兩邊交兵的地點前移至東興。

少帝曹芳此時已經22歲了,傳聞李豐死了,他急了,詰問李豐是如何死的,在宮裡大吵大鬨,司馬師聽背麵痛不已,他悔怨冇有好好去審審李豐,本來曹芳與此事脫不了乾係,現在反而讓他抓住了把柄。

有這類設法的起首是李豐,此人不簡樸,他也是曹魏的“高乾後輩”,他的父親李義曾任曹魏的衛尉,史乘上說李豐長於識人、長於批評人物,社會活動才氣很強,備受諦視,魏明帝時有孫吳降人來投,魏明帝親身召來問話,扣問一些江東的事,魏明帝問在江東那邊曹魏甚麼人著名度最高,降人答覆說是“安國”,安國恰是李豐的表字。

但孫弘跟孫權的另一名族人孫峻彷彿乾係也不好,孫峻提早曉得了孫弘的暗害,暗中告訴了諸葛恪,諸葛恪聘請孫弘過來議事,孫弘不知有傷害,就去了,成果被當場斬殺。

夏侯玄的環境還不如李豐,他固然幸運逃過一劫,但今後不但鬱鬱不得誌,並且整天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司馬懿死的時候,許允對夏侯玄說:“看來你此後不消再這麼憂愁了。”許允字士宗,高平陵政變時與陳泰一起在曹爽和司馬懿之間傳過話,因此厥後遭到重用,擔負了中領軍,掌管著禁軍,聽了他的話,夏侯玄歎道:“士宗,你莫非看不到嗎?此人尚能以通家幼年對待我,而子元、子上不容我呀!”

夏侯玄所謂“此人”是指司馬懿,子元、子上是司馬師和司馬昭的字。厥後,李豐奉告夏侯玄,如果行動勝利就推舉他來在朝,夏侯玄動心了。

這些動靜連續傳到曹魏這邊,很多人以為這恰是滅吳的絕好機遇,征南大將軍王昶、征東將軍胡遵、鎮南將軍毌丘儉等人紛繁上表要求征吳,他們彆離賣力曹魏的中線疆場和東線疆場,“四征將軍”高於“四鎮將軍”,以是從名號上辨彆的話,王昶相稱於中線疆場總批示,毌丘儉相稱於中線疆場副總批示,而胡遵相稱於東線疆場總批示,他們都提出了詳細的作戰打算,但內容各不不異。

這位韓綜不是普通人,他是孫吳老將韓當的兒子,也曾是一名吳將,厥後叛逃,常常風險孫吳,孫權生前曾咬牙切齒髮誓要緝捕他,吳軍找到了韓綜的屍身,諸葛恪命人割下他的首級送往建業的太廟,祭奠吳大帝。吳軍緝獲的車輛、牛馬、騾驢等難以計數,各種戰利品堆積如山。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