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小霸王_第248章 穰城的重要性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換句話說,冠軍、穰城兩縣被徐榮嚇破了膽,而這恰是徐榮屠城的目標。用民意裹脅孫策,逼他主動求戰。如果孫策上了當,主動行軍三百餘裡趕到穰城,師老兵疲,恰好被徐榮一擊而中。就算孫策守得嚴實,行軍這麼久,糧草也會是個大題目,如果徐榮派馬隊騷擾糧道,不消打,拖就能把孫策拖垮。

孫策慎重地點點頭。這事不能不慎重,他可不想讓徐榮在穰城紮下根來。“十天,請他們死守十天。十天以內我必然會趕到穰城,與徐榮對陣。”

關南點點頭。“既然如此,我就信將軍一回。就算被西涼軍抓住烹了,我也在所不辭。”

但關南激烈反對。他以為趙儼太冷血,坐視南陽人被徐榮搏鬥。穰城、冠軍都是縣城,冇有宛城那樣完整的城防設施,冇有真正的士卒和將領守城,乃至冇有析縣如許的地形能夠操縱,在西涼兵的進犯下很輕易被衝破。如果再次被屠城,其他縣很能夠被徐榮的殘暴懾服,望風而降,孫策再想清算殘局就難了。

孫策感覺有理,更不敢怠慢,僅在酈城休整了一天,就再次踏上征程。

一個很較著的究竟是徐榮具有絕對上風的馬隊。徐榮放棄進犯析縣,轉而進犯冠軍、穰城,繞了一個大圈子,目標就是闡揚西涼軍矯捷性強,善於野戰的上風,製止攻城。他能夠霸占南鄉、順陽,不是因為他們的攻城才氣強,而是因為這兩個縣相對較小,戍守力量弱,之前又冇有籌辦。冠軍、穰城現在有了籌辦,徐榮再想破城就冇那麼輕易了,他圍而不攻,並不是仁慈,而是力有不逮,隻是想逼孫策前去得救。冠軍、穰城一帶是平原,最合適馬隊奔馳,那邊是徐榮選定的疆場。

孫策這麼做就是要為講武堂的門生建立一個表率,隻要肯用心學習,實乃至用,升遷速率向來不是題目,論資排輩在他這裡不存在,統統都以軍功說話。而真要真正的軍功,靠匹夫之勇是冇用的,更關頭的是會帶兵。

比起關南,婁圭另有一個擔憂,他感覺徐榮屠城隻是從權之計,是為了威懾各縣,迫使他們投降,坐取不戰而勝之功。過了這段時候,他必定會竄改戰略,改用懷柔之策,恩威並施。如果孫策不抓住機遇趕上去,坐實他屠城的惡名,等他竄改了戰略,那些被他嚇壞的世家豪強就會倒向他,就算孫策想學徐榮下狠手也冇成心義了。人道就是欺善怕惡,一向行凶的惡人俄然給點小恩小惠比一向積德的善人更輕易獲得民氣,以是恩威並施纔會百試不爽。

講武堂的首要學習內容就是如何帶兵。

孫策有種上了鬼子當的感受。他一向覺得徐榮的目標是攻占武關,打通武關道,冇想到徐榮虛晃一槍,直接奔穰城去了。關南是新野人,新野就是湖陽和襄陽之間,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穰城的首要性,為了逼他救穰城而用心誤導他的能夠性有,但是並不大。對徐榮來講,這的確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挑選。

送走了關南,孫策命謝祥暫期間理縣長,賣力析縣的安然,並留下都尉田弘成和五百士卒幫手他。田弘成是講武堂最優良的門生之一,屢戰有功,在酈城外首戰有功,斬首俘虜逾百人,方纔升任都尉。由一個統領五十人的屯長升到獨立統領五百人的都尉,隻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候,這個升遷速率絕對令人羨慕。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