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帶著典韋和幾個義從騎著馬,出了大營,沿著官道走了一段路,來到梅津渡口。方纔收到動靜,龐山民奉孫堅之命從潁川趕來。按理說,孫策不消驅逐龐山民,但龐山民現在身份變了,孫堅任他為長史,他就成了孫堅的使者。當此特彆之時,孫策非常謹慎,不能讓孫堅有任何設法。
“但是你彆忘了,徐榮是朝廷派來平叛的將軍。”婦人推開窗戶,遠遠地打量著孫策。“現在董卓已誅,朝廷諸公重新主政,你感覺孫家父子會服從天子詔命,放棄南陽嗎?南陽的戰事啊,這才方纔開端呢。”
孫策忍不住笑了。他聽得出年青人語氣中的調侃和諷刺,戲謔之心頓生。他點點頭。“兄台好眼力,堪和許子將並稱。兄台有興趣賜我一個評價嗎?”
年青人挑起眉,看著笑盈盈地孫策,眼中暴露一絲驚奇。他剛想說話,兩個年青人倉促走了過來,拉著他就走,一邊走一邊抱怨道:“敬達,我們到處找你,你卻在這兒和一個小兵閒談,待會兒奉告夫人,有你好受的。”
年青人愣住腳步,轉頭打量了孫策一番,笑了一聲:“敢問足下貴姓大名?”
年青人上了船,兩個火伴也上了船,號令船伕解纜起帆,大船緩緩駛離船埠。年青人站在船頭,看著岸上的孫策,眼神閃動。一個年約四旬的中年婦人從船艙裡走了出來,看看岸上的孫策。
龐統翻了個白眼,忍不住想辯駁,卻被孫策製止了。他感覺這年青人很風趣,或許對他有成見,但總的來講不是甚麼惡人。他殷殷顧慮的隻是想讀書。如果不是看到族人浩繁,一看就是大族,他說不定會勸他留下來。
“益州也好。益州固然偏僻了些,文明不如中原昌隆,但與天竺相接,風土情麵與中原分歧,說不定另有一些中原看不到的域外之學,能拓展你的眼界。”
這時候,他深切體味到了“名不正則言不順”的首要性。
“益州啊。”孫策搖點頭。“益州也不是甚麼讀書的好處所,兄台這個挑選可不太好。”他這可不是說了玩,占據了南陽,下一步就是節製全部荊州,再接下來就是益州。這年青人丟棄祖業趕去益州和留在新野可冇甚麼辨彆。
不過孫策並不籌算禁止他們。打擊豪強,他的目標是地盤,這些人挑選搬場正中他下懷,更便利他領受地盤,還能製止產生牴觸,各取所需,以是他收到動靜的時候並冇有反對,順其天然。
“跟隨孫將軍,升遷如騎青龍,乘飛黃,一日千裡。”
“天竺乃蠻夷之邦,能有甚麼學問?”年青人不覺得然的搖點頭,擺擺手,舉步而行。“好了,我的火伴在找我,我要走了,反麵你聊了。如果有緣,將來再見。”
為了製止攏民,孫策冇有穿甲冑,隻是一身常服,頭上戴著武弁,也冇有帶千軍破,隻在腰間佩了一口長刀。這是南陽鐵官新出的戰刀,采取了孫策的建議,竄改了佩帶體例,不是直接插在腰帶裡,而是掛在腰帶上,活動範圍變大,拔刀時也便利很多,很受歡迎。不但軍中將士喜好,愛追時髦的年青人也趨之入騖,有的托乾係買新刀,有的本身改裝,街頭巷尾到處可見舉頭挺胸、扶刀而行的少年。
年青人眨眨眼睛,低頭鑽進船艙。“那隻鳳鳥。”
年青人歎了一口氣。“千好萬好,不如家好,避禍那裡另有甚麼好處所。選益州隻是因為益州有親朋能夠投奔罷了。寧為承平犬,莫為亂世人,鳳鳥雖至,承平卻未可期。霸道隱,霸道見,這天下大亂方纔開端,恰是足下馳聘之時,卻不是我們這些讀書人的佳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