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巔峰召喚_漢末各州郡人口分佈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公元105年(東漢永興元年)5325

揚州

東郡(治地點濮陽)人丁60萬

汝南,人丁210萬

曰南,10萬

河東,人丁57萬

據《後漢書·郡國誌》所載永和五年(140)的版籍,天下有戶933.6665萬,口4789.2413萬。秦嶺淮河以北人丁占3/5,以南占2/5。戶數超越百萬,口數超5百萬的有豫、荊、揚、益4州,除了豫州外,其他3州均在長江流域,其戶數占天下的42.2%,口數占天下的37.26%。可見顛末端138年,南北人丁的漫衍起了明顯竄改。

廬江人丁43萬

遼東,8萬

九真20萬

東漢末年開端,中國進入了耐久分裂和戰亂期間。黃河道域屢經兵燹,關中地區經董卓之亂,“長安城中儘空,並皆四散,二三年間關中無複行人”。“洛陽四周,無辜而死者不成勝計”。從洛陽至彭城(今徐州)的黃淮平原上,經曹操和陶謙之間戰役,“墟邑無複行人”。除了戰役中滅亡外,多量中原群眾向相對安寧的地區遷徙。三輔、南陽群眾多遷往益州。徐州一帶群眾多避亂江東。江淮之間十餘萬戶皆渡江而東,“江西遂虛,合肥以南唯有皖城”。另有很多士大夫乃至渡海遠徙交州。在蜀漢、東吳政權內任職的很多是黃河道域遷來的士大夫。

金城8萬

魯國,人丁41萬

常山人丁63萬

扶風(陳倉在扶風境內),人丁9萬

張掖2.6萬

陳國,人丁154萬

河間人丁63萬

定襄1.3萬

濟北,人丁23萬

越巂62萬

2、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人丁

經三國期間屢年戰役,人丁滅亡、流亡、藏匿的數字是相稱高的。以是據西晉太康初年(3世紀80年代)的戶籍,天下僅246萬戶,1616萬口。黃河道域仍占56.72%,長江流域占34%。黃河道域集合在可、冀2州,約占天下人丁的32.12%。天下郡級人丁漫衍第一名是河南郡,即曹魏政權都城洛陽的地點地,有11萬戶,以下順次為與河南郡接界的河內郡、東吳舊都建業地點地的丹陽郡、今冀南與魯接界的陽平郡、蜀漢舊都成都地點地的蜀郡,戶數都在5萬以上。可見是由三國期間人丁遷徙的成果。

荊州

涼州

廣陵,人丁41萬

钜鹿人丁60萬

如以漢武帝時所置14個監察區來分彆,戶數超越百萬,口數超越5百萬的有司隸和豫、冀、兗、青、徐五州,都在黃河中下流地區,大抵相稱今陝西關中平原和黃河下流的冀、豫、魯和皖、蘇的淮河以北地區。人丁總數占天下的55%。關中平原人丁最集合的是長安四周,密度約達到每平方千米千人,為天下之冠。其次是太行山以東平原地區,除了魯中山地、膠東半島和濱海地區外,人丁密度估計也在每平方千米百人以上。由此而構成二條人丁比較麋集的帶狀地區。東西向的是自京兆(長安)—河南(雒陽)—陳留—濟陰(定陶)—山陽—東海;南北向的是自清河—魏郡—河內、河東—河南—潁川—汝南。這類漫衍明顯與交通線路有關。長江流域人丁集合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和太湖平原,這無疑是由優勝的天然環境所促進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