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威,我方本是守勢,那三處地點皆為博望鎮所轄之地,切不成冒然前去。”劉備望向輿圖,略微沉吟半晌,也是發覺劉封所指之地並未交兵之所,點頭道。
世人儘皆望向劉封所指之處,那三處地點,乃是靠近夏侯惇等人所駐十萬雄師之地,如果此時以數千之兵冒然前去,定會大敗,亦或有全軍淹冇之險,是故除諸葛亮外,彆人皆是一番不解之情,若非劉封之前屢立奇功,怕是有人便要指責其胡言亂語。
諸葛亮得了此號令,目光便是一凝,掃視世人一番,劉封此時倒是心中一涼,心知本身奪了諸葛亮獻計之功,此次埋伏,諸葛亮恐會藉此戰之機給本身出些難明之題。
見此景象,劉封心中非常無法,心知劉備已然不會遵循本身之戰略將兵馬撤入樊城,而諸葛亮此時也是有些急於立威,必不會白白放過這個身為劉備軍團智囊的第一次戰役。而夏侯惇等人所攜的這十萬雄師,便是諸葛亮用於立威的投名狀。
因而,劉封便又言道:“這第二計,便是本日連夜解纜,棄了新野,新野本是小城,不符父親之雄才偉略,今守之有趣,不如棄之而退守樊城,到時那夏侯惇如果跟進,則入了荊州要地,襄陽亦是危急,劉表必出兵相救,到時便可共退曹軍。”
劉封言罷,便歸了行列,隻留世人群情紛繁,劉備亦是沉默以對,顯是對劉封此兩計非常心動,正不知如何是好。
“如果降落大雨,該當如何?”劉備對諸葛亮此番談吐非常佩服,雖心知去了樊城定然能與夏侯惇對抗一二,卻不想白白便落空了本身那早已傳播在外的仁義之名,此時見諸葛亮對那火攻之計非常推許,便問出了心中顧慮,劉封已然點明,如果燃燒之時無風卻降雨,則恐有全軍淹冇之危。
諸葛亮安插完這三路伏兵,便目光炯炯,看向劉封。
“三叔莫急,這第一計,便是我趁夏侯惇尚未反擊,陳兵於這三處山巒,密林當中,據我之前所見,豫山與安林當中,皆可陳兵一千不足,餘下兵力,也不必守城,到時隻做衝殺隻用,那博望坡之下,兩側蘆葦叢生,又是曹軍必經之地點……然此計若要勝利,還欠了一樣,這便要看天時。”劉封此言一出,世人皆是一副深思之情,俱已體味劉封話中含義,唯有諸葛亮,還是目視他物,並未出言。
“既然如此,那便盤點軍士,速速去往那博望坡及擺佈埋伏,此次截殺夏侯惇,皆由智囊批示調劑,如有不聽智囊之令者,智囊可自行懲辦!”劉備心知此次戰役對諸葛亮乃是立威之戰,便乾脆將批示之權全數交於諸葛亮。
而那第一計,便更多是為了堵住諸葛亮之口,劉封心中瞭然,諸葛亮對天文地理皆是非常精通,能夠通過觀天象之法預知氣候,劉封所說天時,便是火攻之時,一旦降雨,則會壞了大計,反之如有大風滋長火勢,則敵軍傷亡隻會更加慘痛。劉封猜想,本身說了此計,諸葛亮便多數不會利用,以便達成其勸服劉備全軍遷往樊城。
劉封正在考慮對策之時,諸葛亮已是開端排兵佈陣:“雲長將軍,可領兵一千,前去豫山當中埋伏,待得夏侯惇前軍過後,糧草輜重顛末之時,見博望坡南起火便殺下山,放火焚燬其糧草輜重。翼德將軍,可領兵一千,前去安林當中埋伏,亦是火起為號,關平,周倉,亦是領兵一千,預備引火之物,埋伏與博望坡後兩側,指代夏侯惇兵馬一到,便可放火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