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便把金良講給他們這些謀士的塞翁故事分享給閻行。
閻行之前在董卓部下的時候,也曾跟賈詡有過幾次會麵,但相互不熟。
賈詡又道:“將軍如此勇略,可惜一向不遇明主,在金城跟從韓遂,到洛陽跟從董卓,現在又來跟從袁紹,皆是蹉跎韶華,華侈大好芳華。”
閻行不由回過甚細心想多日前王允、楊瓚、士孫瑞的一言一行,越想越可疑,這連環計十有是真。
山林中閃現一員大將,恰是金良麾下虎將黃忠,他領了八千步兵埋伏在山林兩側,弓弩兵往下攢射,刀槍兵往下拋射石塊和飛矛,萬箭齊發,石矛齊飛,毫無防備的袁軍死傷慘痛。
賈詡嘲笑道:“憑甚麼?!憑你這兩千多金城兵?隻能臨時苟延殘喘一陣,若想大生長,比登天還難。”
閻行痛罵道:“袁紹,你叔父袁隗滿門被董卓所殺,我殺董卓,為你報得家仇,是你的仇人,你卻待我如奴婢,如此恩將仇報,有何臉麵說我!再者,金大將軍乃是朝廷重臣,他光複洛陽乃奉天子詔,我不怨他,而你私行攻打洛陽乃是謀背叛逆,我閻行安能為虎作倀!”
袁紹內心安寧。見麾下文臣武將儘皆怠倦不堪,便號召大師坐下歇息,在這兩山夾一溝的瘠薄處所。袁紹還是不改世家後輩的豪華,命人挑選一塊大青石,用淨水沖刷潔淨,上麵再鋪上絲綢,袁紹才施施然坐下來歇息。
但他的笑聲冇有持續多久,就被山穀兩側的喊殺聲掐斷。
最讓閻行感到後怕的是,楊秀在手劄中提到,楊瓚曾跟王允密議說撤除董卓執掌大權後再將閻行撤除。
袁紹聽到部下眾位文臣武將的獻媚聲,被金良擊敗的愁悶一掃而空,不由撚鬚大笑。
袁紹又檢點了一下將士,另有三萬餘人,固然多數帶傷,丟盔棄甲士氣降落,冇法再戰,但隻要把這三萬多人帶回襄陽,算是聊勝於無,畢竟金良善戰之名名揚天下,窮凶極惡的董卓、鮮卑都敗在他部下,本身敗在金良手裡並冇有甚麼光榮辱的。
閻行聽罷,想起本身在洛陽城裡產生的一係列事情,不由仰天歎道:“我公然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袁紹隻得又倉促往前逃竄,但前麵的十幾裡山路上,他又接連蒙受了金良麾下大將徐晃、張頜部的伏擊,比及袁紹出了大穀,達到廣成關時,盤點麾下士卒,隻剩下了三千人,萬幸的是麾下文臣武將都還健在,不過全都負傷,渾身是傷,有些人要靠士卒攙扶著,不然倒在地上就是奄奄一息。
閻行悄悄收起玉簪和手劄,收斂了剛纔的倨傲,悄聲問道:“楊秀是在洛陽嗎?她現在如何?”
袁紹見那員大將恰是本身的親信大將淳於瓊,便疾步往關內走去,他睏乏的很,做夢都想進入廣成關好好安息一番。
閻行這才伸開眼睛,低聲道:“袁紹不容我,我可去投奔袁術。”
袁紹一臉慚色,但他冇有勇氣承認本身的弊端,轉而問道:“子遠,為今之計,我們該如何是好。”
閻行內心明白,若不是金良巧取洛陽,恐怕過未幾久,他就被王允、楊瓚等人害死了,從這個角度看來。金良也算是拯救仇人,閻行本來因為被金良逼出洛陽而視金良為不共戴天之仇,現在貳內心對金良已經冇有那麼多痛恨了。
卻說袁紹倉促逃竄了四五裡地,發明金良統領的大隊馬隊不再挾尾追殺,又見前麵領著兩萬步兵的司州牧朱儁似是念起跟汝南袁家的友情對本身並未趕儘撲滅地緊追不捨,內心頓覺輕鬆,又見麾下文臣武將大多都聚齊了,內心並未有太多悲慼,畢竟有如許的班底在,荊州沃野千裡人丁浩繁,本身還能捲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