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坐於左邊上首的劉辯,見王允等朝臣起家反對他的請奏,微微一笑,也站了起來,跨步走到大殿中心,先是給劉協行了一禮,隨後扭身麵朝王允,對王允說道:“敢問司徒,但是唯有殛斃才氣震懾天下?”
“胡說!”不等鄧展把話說完,劉辯就朝他瞪了一眼,冇好氣的說道:“那些人皆為董卓逆黨,雖說此中多為家眷,可陛下要殺,我等又能再說些甚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領兵劫人,雖是可救三千餘條性命,可我等便成了叛軍逆臣。屆時兵禍連天,會死的便不是隻要三千餘人罷了。”
“本王人微言輕,恐怕……”劉辯搖了點頭,輕歎一聲,話並未說完,就小聲向鄧展問道:“雄師趕赴長安另有多久路程?”
顛末官兵搜捕,布衣都躲在家中不敢出門。街道上一片空曠,劉辯與親兵環顧了好久,也冇見到刺客蹤跡。
王允雖是冇有把話說完,大殿中的世人卻都曉得他所要說的是甚麼。在大殿當中的朝臣看來,劉辯白住蔡邕,確切並非因為考慮到天下人,而是因蔡邕是劉辯的嶽丈。
步隊緩緩的沿著街道行進,劉辯騎著馬,走在步隊最前麵。
扭頭朝楊瓚看了一眼,劉辯先是朝他拱了拱手,隨後回身麵朝劉協,抱拳躬身,對劉協說道:“陛下明鑒,董卓亂政,導致朝綱不振。現在董卓伏法,大漢由亂而穩,恰是收攏民氣之時。臣竊覺得,誅殺董卓逆黨魁惡,勢在必行,與附逆無乾之家眷,可發配為奴,以示懲戒,卻不成輕言殛斃。三千餘人,乃是三千餘條性命,上天且有好生之德,陛下為君,當以臣民為念,搏鬥子民,不過自弱國力罷了!”
一名親兵牽著馬到了劉辯身邊,劉辯翻身上馬,將手一擺,對等在宮外的鄧展和整隊親兵說道:“回府!”
洛陽王!”王允抱拳朝劉辯拱了拱,隨後對劉協和朝堂上的眾大臣說道:“洛陽王問老臣,如何殛斃,纔可震懾天下。老臣本日便照實陳明。濫殺並不成震懾天下,但與逆賊有所勾連,曾禍亂朝綱者,卻要將其宗族儘滅,不然難以使得天下臣民佩服。賈詡乃是董卓帳前智囊,洛陽王為其擺脫罪名,留於帳下聽用,朝廷尚能夠賈詡乃是暗中忠於朝廷為名,為其擺脫。可中郎蔡邕,當街伏董卓之屍慟哭,舉城軍民儘皆目睹,洛陽王仍然將他庇護於王府當中,不知該當如何向天下人交代?”
如果朝廷決定將這些人連坐,長安城將會血流成河,骸骨各處。
看來賈詡所言不假,董卓伏法,劉辯若非有雄師開赴長安,恐怕此時劉協要對於的就是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