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漢?曹校尉可有良策乎?”
“多謝太守美意,文如有一言願與太守共商之!現在民賊無道,心胸漢室之人報國無門,如若太守以四世三公之號令集弟子故吏共赴雒陽勤王,到時還大漢朗朗國土。太守也可位居人臣,享天下繁華!袁太守意向如何?”
“文若啊!現在大漢千瘡百孔,民賊董卓淫肆不堪,恰是吾輩報國之機,本初願拜文若為智囊,不知文若意向如何?”
………………
三人上馬納拜,盧樸之名三人也早有耳聞,本日一見倒也冇有相傳中那麼神武,更多是夷易近人。
袁紹早在雒陽便有禮賢下士的雅號,自為渤海郡太守以來,親民仁政,很有大師風采。當然昔年他與盧樸、曹操三人的風騷之事也廣為傳播,至今被他視為汙點,不肯提及。
“孟德!”
“袁太守高看,文若身無好處,也無良謀,如果做了一軍之師隻怕要讓太守絕望。”
荀彧也不知該到往那邊,青州黃巾亂,幽州烏丸禍,為何大漢天下會變成這般,當初每日好學苦讀欲報帝王門,何奈靈帝無聖心,難也!
擇主這類事向來需求緣分,你曹操有漢心,那文若天然尊汝為上,至於盧樸已經不首要。
荀彧分開渤海數日,心中固然蒼茫,但已經選定相輔之人。一則當朝駙馬盧樸,二則便是這典軍校尉曹孟德。現在一見天然要其心聲。
“孟德欲往涿郡去拜見老友仲瑞,共商匡漢之事!”
………………
“仲瑞,文若言之有理!涿郡是大漢之地,你雖故意,但不能壞了法度。”
“潁川荀文若,不知中間何人?”
“是,太守大人!”
“八千擺佈!傳聞袁本初有三萬人,到時候怕是少不了他的嘲笑啊!”
曹操起家兵呼應袁紹討董之事,不料本日竟能碰上如此大才,天不薄孟德啊!
“文若乃當世奇才,曹操求之不得!”
“孟德也有此意!誅漢賊匡朝政,十年今後代人都會說大漢丞相曹操如何如何?大漢太尉盧樸這般這般?想想都令人神馳不已,青史留名乃是吾輩之願也!”
“三位先生快快請起,仲瑞可受不起先生之拜,既然大師都是孟德的兄弟,那就請入府吧!”
“孟德,你真留了一臉大胡啊!這是多丟臉啊!太丟人了!今後出門彆說盧仲瑞熟諳你!”
“仲瑞,袁紹討董檄文你收到了嗎?”
“那就借你那句話,吃大戶也!”
二人你一言我一語冇有一句談及國度大事,訴說的也是久久思念之情,正如盧樸所說莫非伯牙和子期一天就隻議論音樂嗎?隻不過是世人的存眷重點不在此罷了!
夏候惇與曹仁麵麵相覷,這就是大哥的主張嗎?誰纔是親兄弟,這二人訂交真的有如此之深嗎?公然共同做過輕易之事的友情堅不成破。
“文若者,吾之子房也!此生願與君共匡劉漢。”
“文若不必急於答覆,先在渤海郡安住,本初定以文若為上賓,如果是他日文若轉意轉意,你我再談一二。”
“火線是何人駕轅?”
說來剛巧北行三五馬,皆是精乾青年人,為首者邊幅渾厚又不得勝劍之氣,雙頰長髯自有公理之色,倒也不像宵小之輩。
荀彧俊美暖和,做事有條不紊,幾日前他便從其弟荀諶口中得知此人量狹,多主意少聽彆人之言,不肯與之相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