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最風流_122 三戰儘複東郡地(七)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世人悵惘不解,固然聽明白了皇甫嵩話裡的意義,卻不知他到底想說些甚麼,當下有人問道:“將軍此話何意?”

“潁川賊波才、何曼最後是聚兵一處,後雖分兵兩地,但其間有大河相隔,來往救濟不便。汝南賊彭脫、龔都等則是聚精兵於一城,雖在西華城外的征羌等縣也有設防,但是當時將軍尚未與朱將軍分兵,我軍兵多將廣,足能分而克之。但是眼下,將軍已與朱將軍分兵,我部現隻要兩萬餘人,似已不成再過分分兵,而白馬、濮陽兩城相距不過三十裡,中間亦無山川之阻,一馬平地,相互馳援迅捷,是以,貞等覺得攻略東郡一戰不成暴躁。急則有失。”

漢軍中軍帥帳裡,皇甫嵩問荀貞:“你既已知敵情,可有破敵之計?”

漢軍在潁川、汝南和東郡的仇敵固然一樣,都是黃巾軍,但是敵情不一樣。潁川波才、何曼是先聚兵一處,後分兵兩縣,中有河水相隔,援救不便,能夠安閒地彆離攻之。汝南黃巾則是占有了汝南大多數的縣城,把精兵聚於一地,於其他縣城彆離放多少兵馬,當時漢軍兵多,故此皇甫嵩彆離兩路,親帶一起圍西華,迫使西華黃巾不敢出城,再由朱儁、荀貞平分略其他各縣,先去了他們的羽翼,再擊他們的主力。

堂下的一個軍候奇道:“為何?圍濮陽和圍白馬莫非不一樣麼?”另一個軍候說道:“不然,不然,還是以圍濮陽為上。賊渠帥卜己在濮陽,若圍濮陽,韓立必救,若圍白馬,卜己可不必然去救韓立啊。”帳中諸人大多點頭稱是,附和先圍濮陽。

又有人表示反對,說道:“濮陽兵多,卜己若救白馬,派出的救兵必也多,救兵一多,我們設伏的兵也就要多,而設伏的兵一多,說不定就圍不住白馬了。還是以圍濮陽為上策。白馬兵少,韓立能派出多少人去援濮陽?最多三千人。我以五千人設伏就充足了,不遲誤圍濮陽。”

【網.】多謝小腳兒、見習警察、yy67382183、bayuyang的月票、恭維。

荀貞說道:“貞等確切小有所得,參議出了一條拙計。”

荀貞由衷讚道:“孫子雲:‘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竄改而取勝者,謂之神’。將軍,你之此策便是真正的‘因敵製勝’,可謂神明。”本章節由網書友公佈.

帳中諸人皆是一愣,大師正在會商是該先圍濮陽,還是該先圍白馬,皇甫嵩卻如何俄然扯到圍魏救趙上去了?荀貞、傅燮等都是飽讀之士,少承家學,自知圍魏救趙之典故,帳中的諸將大多也曉得,但也有讀書少,不曉得的,因問道:“甚麼圍魏救趙?”

東郡的敵情與潁川、汝南彆離有類似處,又有分歧處。先說與汝南的類似和分歧之處。與汝南類似的處所是:卜己也攻陷了東郡全境,並在各個縣裡都放了些人馬,並也調集了全數的主力精兵欲與漢軍對戰,而與汝南分歧的處所是:他冇有把精兵全數放在一城,而是分置在了濮陽、白馬、韋鄉三地。再說與潁川的類似與分歧之處。在潁川類似的是:卜己把主力也是彆離置放在了分歧的處所,這與波才、何曼前期的分兵兩縣頗是不異,但分歧的是:波才、何曼當時兩軍之間有河道隔絕,而白馬、濮陽兩縣則相距不遠,且門路通暢,來往救濟便利。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