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林”指的是羽林中郎將,羽林中郎將與虎賁中郎將的俸秩不異,俱為比二千石,二者的掌責也不異,俱掌宿衛侍從,所屬的機構也不異,都是光祿勳的屬吏。
竄改不了這件事,又該如何竄改董卓握洛陽大權的成果?
題目之下,荀攸報告了一下董重他殺的啟事和顛末。
荀貞思來想去,隻要和董卓比進京的速率。
他怎能不遊移!
客歲董卓以“前將軍”之職從皇甫嵩討邊章、韓遂,解了陳倉之圍,朝廷用人夙來講究均衡之道,董卓統兵日久,為免他今後生患,故此朝廷隨後便征他入朝,欲拜他為少府,少府乃是九卿之一,秩中二千石、銀印青綬,朝廷之所任不成謂不厚,可董卓卻以“部曲中的湟中義從、秦胡兵不肯讓臣入朝”為由,回絕入朝,——湟中義從指的自是湟中地區歸附漢室的羌人,秦胡兵指的則是故秦之地的胡人和胡化的漢人,董卓的部曲多是涼州人,羌胡浩繁。
他做不到,因為漢室腐朽已久,大廈將傾,誰也支撐不住,誰也竄改不了。
董太後與何太後在宮中爭權,董重與何進在朝中爭權,一些寺人因何進與士人走得太近之故,擔憂何進會對寺人動手,故而固然蹇碩落敗身故,卻還是“連合”在董太後、董重的擺佈,互為黨援,與何太後、何進、士人爭鬥。
寺人個人這邊,固然說跟著蹇碩落敗身故,跟著張讓、趙忠等人竄改態度,從默許、支撐蹇碩擁立董侯劉協為天子到承認近況,試圖與何太後、何進合作,“董太後”這個寺人內部的“子個人”實際上已經勢微,不值一提了,可董太後畢竟是先帝的生母,其從子董重又是驃騎將軍,對何進、士人來講,仍舊是一個躲藏的威脅。
何、董兩大外戚本就爭鬥不休,董太後又在這個時候說出了這類話,無異於導火線。
他拉攏來的這個“武人個人”,目前以故幷州刺史、現武猛都尉丁原為首。
對厥後的三國爭雄之世,荀貞是非常神馳的,可三國亂世,書上看到的是群雄逐鹿、謀士鬥智、將星燦爛,實際中倒是百姓深受戰亂之苦,十室九空,“千裡無雞鳴、白骨露於野”,如能在這統統產生之前,把時勢竄改,以使百姓不再受那戰亂之苦害,又為何不為呢?
先是蹇碩身故、繼而董重他殺,董太後這個小個人接連喪失了兩大乾將,今後一蹶不振,成為了在此次政鬥中第一個被趕殺出局的,寺人個人內部的三個“子個人”也由此變成了兩個。
奏摺批準後冇兩天,蒲月辛巳,也即蒲月初六,何進舉兵圍驃騎將軍府,收捕了董重,免除他的官職,董重因之他殺,其部兵卒千餘被何進兼併。
如果能把“董卓獨握朝權、橫行洛陽”這件事給竄改掉,那麼即便仍然竄改不了天下分崩離析的局麵,卻起碼能夠使洛陽的百姓少受一點苦害、使洛陽製止被火燒一空的結局了。
是以說,寺人本體也可算是一個“子個人”。
寺人個人內部剩下的兩個小個人,一個是何太後,一個是張讓、趙忠。
荀貞猜測,何進、士人下一步能夠會對董重動手,從而把董太後在朝中的“羽翼”剪除,以此來完整崩潰董太後在宮中、朝中的權勢與影響力,讓她今後以後靠邊站。
既已看出何進命懸朝夕,想來不日何進、袁紹就會召四方豪傑帶兵入京,為了能趕在董卓前入京,荀貞需得儘早籌辦,長沙臨湘是不能持續待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