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最風流_36 我所邀者仁民名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郡中的士族、大姓聞得荀貞此二詩,表示不一。

何儀應諾。

黃巾起亂、黑山起亂,豪族、大姓、士紳當然喪失慘痛,可最刻苦的還是百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句詩不止合用於承平時,也合用於戰亂時。就荀貞之所見、所聞,固然魏郡兩遭賊亂,被滅族的豪強、士紳很多,可倖存下來的這些,因為有豐富的家根柢在,現在過得仍然是人上人的日子,就比如鄴縣趙氏,每天吃不完、拋棄的美食好菜就不知有多少。

這首詩和上首詩都是後代李紳所寫,名為《憫農》。從詩意上說,這第二首詩應當再續上兩句,詩中講“四海無閒田”,假定的是承平時的事情,現在值逢亂後,似應再續上兩句戰亂後的環境,但一來,荀貞冇這個才氣,二來,細想之下,就連承平時農夫猶餓死,何況現在戰亂剛過以後?留個白,不往下續也行,給讀詩的人留一個設想的空間,或許結果更好。

王芬家世豪貴,對底層百姓並無像荀貞如許深沉而濃烈的豪情,但他到底是黨人的八廚之一,對此二詩也是大加讚美,送了道檄書到魏郡,對荀貞提出表揚。他在檄書裡寫道:“卿至郡旬月,安定於毒,可謂知兵;書此二詩,憫農勸政,可謂仁民。有卿在魏,州安枕無憂。”

這也恰是荀貞的目標,他恰是出於政治的考量才把這兩首詩抄襲了出來。

人是政治的植物,特彆是處所長吏,更是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與政治有關。

秋收前,荀貞忙點,開端秋收後,他反倒安逸了下來。

荀攸歎道:“囊昔董仲舒雲:‘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當今之世,豪強兼併猶烈於昔,豪強之室,膏田滿野,奴婢成群,徒附萬計,貧者勞累長年,仰給於人,不得其養,可不就是即便無賊亂時髦且‘四海無閒田’時‘農夫猶餓死’麼?況乎於今!況乎於今!”

遠處、近處的鄉亭裡舍不時有白叟和孩子收支,從裡落通往麥田的鄉道上,時見有提著水甕的婦人,麥田間放目儘是打著赤膊、穿戴犢鼻褲、正在收麥的農夫。收割好的麥子堆積在田邊的道上,受粉碎小的處所,麥子堆積如山,受粉碎大的處所,未免就顯得稀稀落落。

有此二詩在外,為他打響名頭,各地故意的士子如再對他在魏郡的在朝辦法略加體味,應便能夠竄改他在他們眼中的形象了。漢人的地區觀很強,很排外,荀貞不曉得等將來天下亂後,他有冇有機遇主政一方,也不曉得他主政的會是何地,如他有機遇主政,而主政的又是潁川、或者豫州以外的處所,那麼憑此“仁民”的名譽,起碼能夠減少一點處所上對他的架空。T

“攸請聞之。”

在高邑的王芬也聽到了這兩首詩。

再能兵戈,也隻是一個“將”。為將易,為治國治民的“良相”難。

郡賊曹、決曹好辦,隻要有合適的人選便可,鄴縣縣寺卻難動手。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有不覺得然的,有非常佩服的。

陳褒、劉備等均是初度當守令、長,就任冇多久就趕上了秋收,經曆上能夠完善一點,荀貞為確保萬無一失,在秋收開端前,就從郡府戶曹和勸農吏裡遴派了幾個老成、知稼穡、此前曾在郡縣久任吏職的可靠吏員分去陳褒、劉備等地點之縣,叫他們幫手批示,拾遺補缺。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