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最風流_39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韓馥這個今後的冀州牧是潁川人,與荀貞同郡,傳聞他現在朝中為吏。隻可惜荀貞成名得晚,退隱得也晚,與韓馥倒是冇過寒暄。

“十二卿”這個說法來自漢末的劉熙。

他由衷心道:“多虧了‘荀氏’,我才氣結識這些人啊!”

劉熙生於漢末桓帝、靈帝年間,字成國,北海人,獻帝建安年間曾避居交州,是漢末的經學家,訓詁學家。三國時任過蜀國大長秋的學者許慈和吳國的名臣薛綜、程秉均曾從他問學。

暮年間,荀爽和同郡的賈彪齊名州郡,荀爽溫潤內斂,賈彪誌才慷慨,兩人道格分歧,彼其間卻不敦睦,李燮與他兩人同時來往,“情無適莫,世稱其平允”。

他正在堂上感喟,瞧見邯鄲榮滿麵憂色地快步進到院中,三兩步登上堂前的台階,不及脫鞋入堂,在門檻外探身向內,歡聲對他說道:“中尉,程嘉返來了!”

李燮既與荀爽為友,當然就是荀貞、荀攸的長輩了。

荀貞又想道:“汝南太守趙謙,汝南一彆,數月未有音信,我也應當寫封信給他,問候問候。”

南陽陰氏與潁川荀氏是姻親。趙謙的從父是荀爽的舉主。李瓚的父親李膺師事荀淑。荀貞又不由想道:“這還是在黨錮以後,要冇有黨錮,我現在能藉由荀氏而獲得的助力必定會更多。”

陰修、趙謙、李瓚或多或少都與荀氏有乾係。

從三個方麵來講:起首,從靠近的乾係上來講,陰修既是他昔日的長吏,陰氏與荀氏又是姻親。其次,從陰修的家世來講,陰氏是南陽冠族,在明帝年間與樊、郭、馬三姓外戚並稱“四小侯”,是本朝馳名的外戚之家,族裡前後出過兩個皇後,一個是光武帝的皇後陰麗華,一個是和帝的皇後陰某,自複興後,陰氏族人退隱為吏、位居高職的人很多,後雖遭禍變,然現在也已答覆,即便難再比上昔日之高貴,可較之平常士族卻也強上很多。再次,從陰修本人來講,他有雋譽,現為十二卿之一,位高權貴,足能互助荀貞。

果如荀貞、荀攸所料,半天後,他們方入邯鄲就又聽到了另一個訊息:李燮被拜為議郎。

荀攸笑對荀貞說道:“李公脫罪,朝廷征拜他為議郎,想必不日就要再獲大用,此喪事也。中尉當寫信賀之。”

荀貞覺得然。

說寫就寫,回到中尉府,先與戲誌纔等見過,留下邯鄲榮、荀攸在前院給戲誌纔講說此次出行之顛末、沿途之路遇和安設姚昇送的那百餘襄國吏卒、懦夫,又遣吏領著岑竦、陳午先去吏舍裡挑選住室後,荀貞即入後院堂中,鋪紙摩硯,手書了給李燮、陰修、趙謙、李瓚的信箋,令宣康選了幾件風雅的禮品,彆離托付給幾個可靠的親兵,命各給此數人送去。

當今劉續坐“不道”被誅,“不道”主如果指“逆節絕理”之罪,所謂“逆節絕理”,也就是李燮所說的“在國無政”了。李燮的上奏既然說得對,那他的罪名必定就能免除了。

朝廷贖回劉續後,議複其國,時任安平國相的李固之子李燮上奏說:“劉續在國無政,為妖賊所虜,守藩不稱,損辱聖朝”,以為“不宜複國”,但冇被朝廷接管..”“。劉續複國,李燮反被以“謗毀宗室”的罪名“輸作左校”。“輸作左校”是本朝對犯法吏員的一種獎懲,左校是將作大匠的部屬機構,首要賣力京師的工程勞作,輸作左校就是服勞役。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