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最風流_54 慎事自重,藏器於身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荀攸細思慎想,對此事卻畢竟不是那麼悲觀,說道:“誌才所言固是,可諸中常侍居深宮以內,與天子朝夕相伴,深得天子信賴,袁本初縱能壓服大將軍,要想儘誅他們卻也不易,故大將軍竇武得天下士子厚望,有諸多重臣、名流互助,可終究不卻也失利了麼?除非……。”

由不得他姿勢不低,曹操的父親深得當明天子之寵任,是現下朝中的紅人,可就連曹操在麵對袁紹的時候也自發不自發地要低一頭,何顒、張邈、伍瓊、許攸等俱是海內名流,成名已久,可對袁紹卻也是很尊敬,何況既無強大背景、名聲又不如之的荀貞?

荀貞暗歎一聲,心道:“如果何進有這個魄力,那麼四年後的那場政變也不會變的那麼血腥。”隻是這話卻不能對荀攸、戲誌才說。

竇武是雲台二十八將之一竇融的玄孫,其女是先帝的皇後、本朝的太後,他本人久有盛名,位居黨人的“三君”之首,不管是出身、家世、名譽,都遠勝何進,並且他與陳蕃等謀誅寺人的時候是在當明天子初即位不久時,寺人的權勢還比不上本日,可終究因為事泄,更首要的是因為京都的戍衛軍“素畏服中官”,也就是說京都的戍衛軍隊多被寺人節製而事敗身故。

“除非如何?”

“那中尉是如何想的?”

送走了何顒,回到府中堂上,荀攸、戲誌才問荀貞他和何顒上午都閉門聊了些甚麼。

何進有這個魄力麼?荀攸對此存疑。

荀貞望向堂外的廣漠的藍天,冇有直接答覆這個題目,而是說道:“欲平賊定郡中,有兩樁事需得先辦,一是募糧,一個征兵。公宰早就想為我借糧了,我想,這件事現在能夠辦了。”T

荀貞怎能不放低姿勢?

荀貞但願比及四年後,他能與袁紹這一黨的曹操、張邈等一樣,也成為討伐董卓的關東諸侯之一,如能天隨人願,那麼能夠說,他就由此奠定了今後逐鹿天下的本錢了。

“何公叫我多與皇甫將軍手劄來往。”

袁紹如能壓服現為大將軍的何進,荀貞曉得他也的確說動何進了,那麼,上有大將軍的兵權,下有已出為太守的曹操等和複出的諸多黨人、名流之支撐,輔之以袁氏的名譽、弟子故吏,隻要不出昏招,事前細暗害劃,事發判定措置,一舉將宮中的寺人撤除還是有點能夠的。

“大將軍厚愛名流”這句話,何顒表示得很清楚,袁紹顯是想通過何出去誅除寺人。

何顒是個有俠氣的人,不喜好繞彎子,荀貞不等他提袁紹拜托給他的事兒就主動表示願與他們共除閹宦,這讓他感覺很痛快,大喜,說道:“暮年,我初見孟德,嘗歎曰:‘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貞之,許子將譽你為‘荒年之穀’,荒年者,亂世也。袁本初,漂亮之才,有孟德、有你互助,我劃一心合力,漢室雖將亡,而天下終能安也!”

“並扣問了下趙郡西邊的賊情,以及我等前後擊破左須、黃髯的顛末,他說會把這些轉告給司空張公的,還表示我可在擊賊上多下些工夫。”

荀攸搖了點頭,卻不肯說了。

因為依兩漢之常例,外戚多被拜為大將軍,權大,並且有兵權。

畢竟在眼下,便是袁紹也還隻是“名滿天下”,冇有甚麼把持政局的實權,但是四年後就不一樣了,四年後,舊有的實權人物幾近死了個潔淨,當明天子、大將軍何進、十常侍等寺人全死了,留下了龐大的權力真空,董卓入京後又“倒行逆施”,激起天下士族的不滿和反對,袁紹如許有高名、有人脈的青壯派魁首自但是然地就有了出頭之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