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冇身不殆。
-本/文/晉/江/獨/家/發/表,其/他/地/方/都/是/盜/版!請/大/家/支撐/正/版!-
14.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成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繩繩不成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22.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賢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11.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覺得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覺得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覺得利,無之覺得用。
21.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此中有象。恍兮惚兮此中有物。窈兮冥兮此中有精。其精甚真。此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故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3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澹泊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成得誌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喪事尚右。偏將軍居左,大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思泣之,克服以喪禮處之。
19.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覺得文不敷。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0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世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36.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荏弱勝剛烈。魚不成脫於淵,國之利器不成以示人。
10.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有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25.有物混成先六合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覺得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天然。
05.六合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賢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六合之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平,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23.希言天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整天。孰為此者?六合。六合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處置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於樂得之信不敷焉有不信焉。
0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可貴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氣穩定。是以賢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有為,則無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