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金手指_第88章 倉鼠囤糧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的確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不同了!安史之亂今後的官方物價記錄是:公元766年,一鬥米830文錢,一匹絹為3500文;公元780年,一鬥米200文,一匹絹為3500文;公元820年擺佈,一鬥米50文,一匹絹為800文。再今後的米價,根基就在1000文高低盤桓了。

甄乾實在不敢想像,如果本身冇有官身和世家兩重庇護,變成一戶一滴汗水摔八瓣的自耕農,現在恐怕早就被官吏吃的連骨頭渣都不會剩下。

當然如許的計算有一個小小的題目,也就是淺顯唐人的支出?

固然如此,甄乾大量暗中收買糧食,還是引發了本地糧價的顛簸,不得不從周邊糧食產地運輸糧食彌補到鹿泉縣。

但是不要健忘了,安史之亂很快就要發作!

到唐玄宗的“開元亂世”時,物價又下落了很多:《資治通鑒》卷212說:“是歲(開元十三年)東都鬥米十五錢”。到天寶年間,物價更是便宜:《新唐書》卷51《食貨誌》:“是時(天寶五年)海內富實,米鬥之代價十三,青齊間鬥才三錢,絹一匹錢二百”。“青齊間”說的是當時山東青州、齊州一帶的米價,申明地區間的物價差彆還是比較大的,有幾倍的價差。

先知先覺的甄乾當然冇有閒著,暗中主動籌劃著安身保命大計,一車車糧食悄悄的運進了仙台村,藏在了大山深處。

唐朝的糧價一向起起落落,《新唐書》卷51《食貨誌》說:“貞觀初……絹一匹,易米一鬥”。也就是說,在唐太宗貞觀初年,用一匹絹,才氣換到一鬥米。申明當時候的大米還是很貴的。

就是在如許的背景之下,一場擺盪盛唐根底的暴風雨正在醞釀中……。

相稱於用現在的四十元買一公斤大米,當然是很貴了。如許的物價程度,已經是民不聊生了,恰好明示了大唐王朝正在一步步走向滅亡。

這統統當然都是在有打算的預謀下停止,因為安史之亂前糧價太低,很少有糧行情願囤積糧食,這也為甄乾的打算供應了便當。

如《資治通鑒》卷203記錄:“上以關中饑荒,米鬥三百,將幸東都”。“關中先水,後旱蝗,繼以疾疫,米鬥四百。兩京間死者相枕於路,人相食”。到唐中宗時,固然米價比貞觀時貴了幾十倍,但比起高宗碰到饑荒的年間還是要好多了:《資治通鑒》卷209記錄:“是歲(景龍三年)關中饑,米鬥百錢”。

可惜唐朝亂世的好景不長,因為唐玄宗前期沉湎於酒色,不睬朝政,重用奸臣,聽任處所節度使胡作非為,終究導致了“安史之亂”。今後曾經光輝於天下的大唐王朝開端走上了下坡路,物價也是一起飆升。看上麵這個記錄:《舊唐書》卷114《魯靈傳》說:“靈收合殘卒,保南陽郡。為賊所圍。……偽將(武)令均等攻之,累月不能克。……靈城中食儘,煮牛皮筋角而食之。米斟至四五十千,有價無米”。被安史叛軍團團圍困的城中,米價漲到了四五萬一鬥,並且另有價無市。也就是說,就算是拿四五十兩白花花的銀子,想買一鬥米也買不到。這個代價,比起貞觀年間上漲了10000倍!比起開元年間也上漲了2600多倍。

《新唐書》卷79《魏徵傳》裡也說:“帝(太宗)即位四年……米鬥三錢”。到唐高宗永淳元年,因為大唐王朝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麵的諸多啟事,再加上天災天災,大米的代價一下子比太宗貞觀期間飛漲了百倍,乃至還呈現了人吃人的慘象!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