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三年,秦果使孟明伐晉,報殽之敗,取晉汪以歸。四年,秦繆公大發兵伐我,度河,取王官,封殽屍而去。晉恐,不敢出,遂城守。五年,晉伐秦,取新城,報王官役也。
從亡賤臣壺叔曰;“君三行賞,賞不及臣,敢請罪。”文公報曰:“夫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輔我以行,卒以建立,此受次賞。矢石之難,汗馬之勞,此複受次賞。若以力事我而無補吾缺者,此複受次賞。三賞以後,故且及子。”晉人聞之,皆說。
七年,晉文公、秦繆大眾圍鄭,以其無禮於文公亡過期,及城濮時鄭助楚也。圍鄭,欲得叔瞻。叔瞻聞之,他殺。鄭持叔瞻告晉。晉曰:“必得鄭君而甘心焉。”鄭恐,乃間令使謂秦繆公曰:“亡鄭厚晉,於晉得矣,而秦未為利。君何不解鄭,得為東道交?”秦伯說,罷兵。晉亦罷兵。
五年春,晉文公欲伐曹,假道於衛,衛人弗許。還自河南度,侵曹,伐衛。正月,取五鹿。仲春,晉侯、齊侯盟於斂盂。”衛侯請盟晉,晉人不準。衛侯欲與楚,國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說晉。衛侯居襄牛,公子買保衛。楚救衛,不卒。晉侯圍曹。三月丙午,晉師入曹,數之以其不消釐負羈言,而用美女乘軒者三百人也。令軍毋入僖負羈宗家以報德。楚圍宋,宋複垂危晉。文公欲救則攻楚,為楚嘗有德,不欲伐也;欲釋宋,宋又嘗有德於晉:患之。先軫曰:“執曹伯,分曹、衛地以與宋,楚急曹、衛,其勢宜釋宋。”於是文公從之,而楚成王乃引兵歸。
文侯十年,周幽王無道,犬戎殺幽王,周東徙。而秦襄公始列為諸侯。
二十二年,伐燕。二十六年,平公卒,子昭公夷立。
此時重耳、夷吾來朝。人或告驪姬曰:“二公子怨驪姬譖殺太子。”驪姬恐,因譖二公子:“申生之藥胙,二公子知之。”二子聞之,恐,重耳走蒲,夷吾走屈,保其城,自備守。初,獻公使士蒍為二公子築蒲、屈城,弗就。夷吾以告公,公怒士蒍。士蒍謝曰:“邊城少寇,安用之?”退而歌曰:“狐裘蒙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卒就城。及申存亡,二子亦歸保其城。
冬,晉侯會諸侯於溫,欲率之朝周。力未能,恐其有畔者,乃令人言周襄王狩於河陽。壬申,遂率諸侯朝王於踐土。孔子讀史記至文公,曰“諸侯無召王”、“王狩河陽”者,春秋諱之也。
晉小子之四年,曲沃武公誘召晉小子殺之。周桓王使虢仲伐曲沃武公,武公入於曲沃,乃立晉哀侯弟緡為晉侯。
十四年,吳延陵季子來使,與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語,曰:“晉國之政,卒歸此三家矣。”
唐叔子燮,是為晉侯。晉侯子寧族,是為武侯。武侯之子服人,是為成侯。成侯子福,是為厲侯。厲侯之子宜臼,是為靖侯。靖侯已來,年紀可推。自唐叔至靖侯五世,無其年紀。
鄭人或賣其國於秦,秦繆公出兵往襲鄭。十仲春,秦兵過我郊。襄公元年春,秦師過周,無禮,天孫滿譏之。兵至滑,鄭賈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以十二牛勞秦師。秦師驚而還,滅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