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走私1859_第一零零章 十三歲的提督大人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不過,因為相隔太遠,又冇有電報之類的先進通訊設施,北京對火線戰事的體味,都隻能由本地官員上報。

宣旨大臣叫翁同龢,傳聞是常熟人,還是個狀元郎,為人倒也不如何擺架子,哪怕看到李永吉春秋還小,也仍然是一片和顏悅色。

究竟上,彆說是他,就換了其彆人,此時也很難設想一個十三歲的孩子竟然能想到造反。

這是經曆主義或者說挑選性忽視,畢竟明眼人都曉得,現在的江南地區離不開精武軍,而精武軍是李永吉的私家軍,要想保住本身的繁華繁華,就必須皋牢好李永吉以及他的精武軍,不然甚麼財產權勢,統統都是鏡花水月。

之以是選這條路,是因為比來山東跟蘇北一帶不承平,到處都在鬨撚子,欽差大張旗鼓的走,很難在短期內到達,而江浙地區是朝廷首要的稅賦之地,一貫軍情如火,要儘快把握,以是才讓欽差走海路。畢竟在這個期間,固然漕運冇有斷絕,但海運卻已經不是奇怪物了。在冇有英法聯軍封閉的環境下,乘船走海路還是比較輕鬆的,起碼比走陸路要更快速,更安然。

在這之前,大師都感覺朝廷會給李永吉一個重重的封賞,但如何也冇想到會讓李永吉當提督,並且還是權勢顯赫的江南提督。

在大肆封賞的同時,翁同龢隨身還帶了一大票文武官員,都有朝廷任命的官職在身。

話固然說得好,但大師一看就曉得這是朝廷要往精武軍裡摻沙子,不過在大封賞的背景下,這點雜音也就無足輕重,何況這兩小我都表示的還算聽話,冇有半點飛揚跋涉的做派,加上李永吉特地交代過,是以臨時來講相處還算調和。

有李永吉這個當事人的陳述當根本,薛煥本身再加上一番慷慨激昂的潤色,順帶把本身功績寫出來,如此一來,一篇包含著臨危受難與戰役豪情的奏章就出來了。

不過他卻不曉得,李永吉本身固然對提督的位子看的很淡,但其彆人卻不這麼看。

除了李永吉外,精武軍的部下也大肆封賞,比如王三武與張威就一人給了一個副將的職務,周達、林春生、江海等人也都給了個參將的職位,能夠說精武軍統統叫得著名號的人,都給了一個像樣的官職,但卻冇有一小我獲得總兵如許的職務。

現在的李永吉,跟實在力的晉升,特彆是在精確的熟諳到本身的力量後,眼界已經變了,感覺在目前這類環境下,有提督的位子當然是好,冇有也冇啥題目,歸正他又不是靠一個官職來保持統治。

這些大臣說的也冇錯,就連鹹豐本身也感覺讓一個十四歲不到的孩子當提督有些兒戲,不過再一想,照薛煥密摺裡的說法,此時江南地區隻要精武軍這一隻強兵,而精武軍是李永吉的私家兵,彆人批示不來,現在立下奇功,如果不加厚賞皋牢,不但寒了天下之心,恐怕還會生變。

很快,鹹豐天子就下了唆使,對何桂清,要求是立即下旨撤職查辦,馬上緝捕進京,原兩江總督的職位由薛煥暫代,對於張玉良則馬上撤職,但準予戴罪建功,本部兵馬受杭州將軍瑞昌節製。之以是辨彆對待,主如果考慮到張玉良部下另有一支兵馬,為了製止對方狗急跳牆,纔沒有抓他進京,隻是撤職留任。彆的,江南提督這個位子,則給了精武軍總辦李永吉。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