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騙愛騙張寶同2016.10.8
再是,前兩三年,我們小區包管風都刮瘋了。小區綜合樓門前每天都有發東西和領東西的。每天都有大轎車拉著人去這活動,去那旅遊。我們在一起打球的兩位伴計也參與了這些活動。他們不斷地鼓勵著我也參與出來,說那裡的利錢是10/100,那裡的利錢是20/100,另有40/100和50/100的。我一聽就乍舌,銀行的利錢纔是多少?而這不知要比銀行的利錢高出十多倍或是幾十倍了。如果不是販毒或是倒賣軍器,哪個行業能產生如許高的利盈?以是,我就對他們說這是個騙局,哪天人家包管公司的老闆捲款而逃,讓你們哭天無淚。我乃至把吳英以給付高額利錢為釣餌,采納坦白先期資金來源本相、子虛鼓吹運營狀況、假造投資項目等手腕,前後不法集資群眾幣7.7億餘元的事情都奉告了他們。但是,他們說不會的,老闆家就住在西安,他往那裡跑?並且公司都有工商局的運營執照,老闆都跟某某大帶領在一起合過影留過念。成果,客歲統統的包管公司跟一陣風一樣俄然都消逝了。那些參與包管的人們就跟瘋了似的,整天通同著一起去找包管公司要錢。但是,人家公司都冇有,老闆都跑了,他們到哪去要錢?而我那兩位伴計能夠說是喪失慘痛。一個入保了五六十萬,一個入保了三十多萬。用他們當時的話說,連跳樓的心都有了。
一小我被騙還能說得疇昔,但是,如果一群人,乃至是一群專家被騙就更是讓人瞠目結舌,感到古怪了。前些年就產生過這麼一件事。一名家住馬來西亞的魏先生來到國度文物局,說遵循母親的誌願,要將其祖輩傳給他的一隻“釉裡紅玉壺春瓶”捐募給故國。經故宮博物院古陶瓷專家李先生看後,鑒定該瓶為元朝珍品,屬國度一級文物。魏先生是以獲得了國度頒佈的嘉獎證書。遭到嘉獎,魏先生宣稱家中還收藏著元、明、清各朝代陶瓷文物佳構兩千餘件,願出重金禮聘中國大陸專家前去馬來西亞的家中鑒定。在魏先生的美意聘請之下,包含國度文物局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在內的數位專家學者紛繁前去。通過媒體炒作,從未被國際保藏界曉得的魏先生很快就成了外洋最大的元、明古瓷保藏家。有人估價魏先生的藏品代價數十億美圓。這讓中國粹者專家一行看後大表讚歎,他們乃至說看了魏先生的保藏品,“中國陶瓷史應當要改寫”。但是,不久,美國舊金山處所法院訊斷魏先生的長女和半子有罪,因為他們把45件號稱明、清真品的瓷器,以64萬美圓的代價,賣給了五位美籍華人。而美國聯邦調查局查明魏先生及其後代出售的45件明、清瓷器均為假貨。而在辨彆魏先生的文物中,竟然有幾位國度級專家被“打眼”,一時在文物界引發極大的顫動。
看過《梁祝》的人冇有不為之打動。這個悲劇並非實在故事。但作者把這兩個相差了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仆人公用動人的故事編在了一起,而導演又把故事導演得如此出色,以是,看過《梁祝》的人冇有人會思疑這個故事的汗青實在性。中國官方文藝家協會乃至把河南汝南縣定名為“中國梁祝之鄉”。因而,我就想如果有報酬了棍騙我們的信賴而編上一場戲,我們是不是也會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