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刀_第一百一十二章 當年鏖戰急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如《尚書》丟失,便是因為匈奴人突破了洛陽,連晉懷帝都被匈奴人擄走。開啟了一段大亂世,那一段光陰,不知丟失了多少先人之傳承。

徐傑聞言驚奇非常,衛夫子之言,豈不是說這篇現在讀書人學的《尚書》,實在內裡有很多是假的?

徐傑彷彿能感遭到衛夫子在哀思甚麼,讀書人有讀書人的情懷,何嘗不是幸事,徐傑也有一番多愁善感,民族傳承的丟失,秦焚書便不說,厥後的大戰亂常常也是禍首禍首。

這位老夫子當真有一種情懷,一個民族傳承,有了殘破,何嘗不讓人哀思。

“當時邊鎮大同已破,大同總兵高破虜率餘部退懷仁城,我隨陛下領五十萬雄師親征,雄師之多,連綿幾十裡,陛下聽信李啟明之策,過應州城而不入,直奔大同而去,要一舉光複失地。時各處邊鎮來彙合的鐵騎也有兩萬方纔會聚而來,聽得李啟明之命為前鋒前出,你徐家三百口便在這前鋒當中。”歐陽正說著說著,還看了一眼徐傑。

政權之持續,政權之悠長,就在不竭的自我鼎新當中,這便是至理。可見這位天子陛下當年也是心氣極高,也想在青史留名,留不得那開疆拓土的不世功勞,也要留個近似“貞觀之治”、“開元亂世”之類的名聲。

徐傑聞言又驚又喜,實在是冇有預感到歐陽正此時俄然就要說出徐傑一向想曉得的事情,趕緊開口:“教員請說,門生恭聽。”

保家衛國,很多時候隻是隨便說說,此中含義徐傑當真並未多想,就如室韋人南下,徐傑上輩四人,獨留一個殘身。此時方纔曉得此中意義地點。

衛夫子邊說著邊起家,竟然就這般哀痛當中點頭離了去。

歐陽正笑了笑,笑中有幾番暢快,看著徐傑點頭說道:“哈哈。。。好,這般解釋鼎新二字極好,當年鼎新,固然成敗參半,但是收益卻很多,兩天不到,府庫充盈。室韋人南下也冇有選對時候,選的恰是府庫充盈之時。陛下豪情萬丈,舉兵五十萬,還言道,封狼居胥在本日,不教胡馬度陰山。”

徐傑聽著話語,也猜想了很多,猜想當年歐陽正的鼎新是何其的難,又是何其的有成績感。

“教員,鼎新之法,必定是改了很多人的利,革了很多人的命,可想此中萬重險阻。”徐傑接了一句。

四書五經,實在內容歸結起來很簡樸,就是這個民族的汗青,這個民族的哲學思慮體例,這個民族對於六合與天然的熟諳,這個民族對於文明社會品德倫理的標準。

歐陽正發笑幾聲,苦澀說道:“如果如此,便也罷了。當時朝野高低,連室韋人有多少都不知,卻隻念著出征的五十萬雄師,便是滿朝文人皆覺得此戰當等閒得勝,即便是禁止陛下親征,也隻是不想陛下上火線冒險。到得厥後,陛下親征之情意已決,再也無人勸止,唯有我一人還在死力反對。文遠,此事再說,就要說到你徐家了。”

待得徐傑真的深切體味了四書五經以後,對於四書五經也有了新的熟諳。

徐傑點頭,心中有想,想那天子大抵心中大抵也想著,青史留名也在本日,就等汗青當中大書特書了。

歐陽正說到這裡,雙眼炯炯有神,彷彿還在回味當年那意氣風發的年代。

聽講總有收成,最讓徐傑驚奇的倒是衛夫子最後之言:“嗚呼哀哉,我等先人讀《尚書》,卻難辨此中真偽。《尚書》大劫有二,小劫無數。其以秦一統而焚書開端,後有西晉永嘉年戰亂更甚。到得現在,已然難以辯白此中哪些篇章為真,哪些篇章為先人作偽而補。”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